本 名:陳平
出生日期:1943年3月26日(癸未年)
逝世日期:1991年1月4日
主要成就:臺灣最受讀者喜愛的作家之一金馬獎最佳編劇提名
代表作品:《夢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
丈 夫:荷西•馬利安•葛羅
父 親:陳嗣慶
母 親:繆進蘭姓 名:三毛別 名:陳平、ECHO職 業:作家、旅行家、演講家國 籍:中國臺灣民 族:漢族身 高:163cm 體 重:暫無星 座:白羊座血 型:B型出生地:中國重慶出生日期:1943年3月26日畢業院校:臺北文化學院哲學系 人物經歷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農歷2月21日)生于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埡正街。幼年時期的三毛就喜歡讀書,五年級下學期第一次看《紅樓夢》。初中時 期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礎。并跟隨顧福生、韓湘寧、彭萬墀三位畫家習畫。三毛在她 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師》中記錄了這三位繪畫老師。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
1967年再次休學,只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后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國,受張其昀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因未婚夫猝逝,再到西班牙。與分開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了她潛藏的寫作才華,并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并開始結集出書。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潛水中意外事件喪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臺灣。
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同年1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后寫成《萬水千山走遍》,并作環島演講。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系,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并專程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卻夙愿。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 年1月2日,她因子宮內膜肥厚,住進臺灣榮民總醫院,3日開刀完成手術。4日清晨,醫院清潔女工進入7樓婦 產科單人特等病房,打掃浴室的時候,看見坐廁旁點滴架的吊鉤上,懸掛著三毛被尼龍絲襪吊頸的身體。她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現場沒有任何遺書。法醫推斷三毛死 亡的時間是凌晨2時。第二天,臺灣所有的報紙都報道了三毛的死訊,香港80余家報紙也對此作了詳細報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對三毛的死因提出 疑問,認為警方的現場勘察太匆忙、因病厭世、自縊身亡的結論太武斷,會不會有真正的兇犯逃脫法網。 人物作品
文集:《傾城》《溫柔的夜》《哭泣的駱駝》《夢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馬》《背影》《我的寶貝》《鬧學記》《萬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記》《隨想》《談心》《我的快樂天堂》《高原的百合花》《親愛的三毛》《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三毛的書信札與私相簿》
劇本:《三毛全集:滾滾紅塵》共出版發行作品23部
有聲作品:《三毛說書》《閱讀大地》《流星雨》
譯作:《剎那時光》《蘭嶼之歌》《清泉故事》《娃娃看天下》(共兩本)
詩: 《朋友》
音樂專輯 (填詞):《回聲》
作品評論
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 《背影》、《我的寶貝》等十余種。三毛散文取材廣泛,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熱愛自由和大自然 的情懷。其記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為一體,具有較高的文化審美價值。敘述哀情的散文如《云在青山月在天》《不死鳥》《背影》《似曾相識燕歸來》等風格沉郁,淡泊,顯得爐火純青,更具耐讀性。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后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 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的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國情結。盡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 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和風格 吧。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游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
曾經,三毛的母親繆進蘭在一篇題為《我的女兒,大家的三毛》的文章提及,在四個兄弟姊妹里,次女三毛的性格最為特行卓立、不依常規,及不能忍受虛假。所以,父母要在她身邊看守著每一腳步是否踏穩。
事實上,三毛的作品,特別是由《撒哈拉的故事》開始,便是她游歷的記敘,也是她情感的記敘。與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滿歡笑、喜樂,讀者閱讀 她的小說,仿佛感受著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對著大風沙的侵襲,她也是積極和樂觀;然而,自荷西死後,三毛的文章卻一下子黑暗起來,文字不再有笑 容,代替的只是無盡的悲傷,這時候,作品塑造了三毛一個哀傷過客的形象。
翻譯作品
《娃娃看天下(一)》(漫畫)1980年2月初版 譯自西班牙文
《娃娃看天下(二)》(漫畫)1980年2月初版 譯自西班牙文
《蘭嶼之歌》丁松青神父(Fr. Barry Martinson)原著 1982年6月初版 譯自英文
《清泉故事》 丁松青神父(Fr. Barry Martinson)原著 1984年3月初版 譯自英文
《剎那時光》 丁松青神父(Fr. Barry Martinson)原著 1986年1月初版 譯自英文
經典語錄
電影《滾滾紅塵》由三毛編劇,嚴浩導演,林青霞、秦漢、張曼玉合演,湯臣電影公司出品。上演后因劇本影射并同情漢奸胡蘭成與女作家張愛玲相戀,頗受非議,尤以內容涉及國民政府之形象問題,受到臺灣輿論界嚴厲批評。1990年12月15日,三毛盛裝出席第二十七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滾滾紅塵獲十二項提名,奪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八個獎項。三毛角逐最佳編劇獎,結果榜上無名,不禁當眾落淚。 人物評價
家人評價
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
——三毛父親陳嗣慶
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
在我這個做母親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過是我的孩子而已。
——三毛母親繆進蘭
作家評價
三毛不是美女,一個高挑著身子,披著長發,攜了書和筆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輕的堅強而又孤獨的三毛對于大陸年輕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來估價都是不過分的。許多年里,到處逢人說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讀者,藝術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羨著三毛這位真正的作家。
——作家賈平凹
有些本來是含義美好的名詞,用得濫了,也就變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滿街走是一個例子,銀幕、熒幕上的奇女子頻頻出 現也是一個例子。我本來不想把這種已經變得俗氣的銜頭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沒有什么更適合的形容,那就還是稱她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應是特 立獨行,按辭海的解釋,即志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之謂也。
——作家梁羽生
三毛曾說過很羨慕我和秦祥林恩愛,也想找一個關心自己、可以談心的及工作上的伴侶,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對象。對于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懷念。她太不注意保護自己……我曾經勸她不要太過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體,也要為父母保養身體。
——演員林青霞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絢麗,它的光燦,它的變幻和飄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這樣,用她云一 般的生命,舒展成隨心所欲的形象,無論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無意矯飾,行間字里,處處是無聲的歌吟,我們用心靈可以聽見那種歌聲,美如天籟。 被文明捆綁著的人,多慣于世俗的繁瑣,迷失而不自知。讀三毛的作品,發現一個由生命所創造的世界,像開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這是需 要靈明的智慧和極大的勇氣的。
——作家司馬中原
有很多人批評三毛,認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作夢,我不以為然;旧,文學創作是一個人性靈升華的最高表現,她既能升華出這樣的情感,就表示她有這樣的層次,這比起很多作家,我覺得她在靈性上要高出很多。
——演員胡茵夢
三毛對生命的看法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死后有靈魂兩種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選擇追求第二階段的生命形式,我們應尊重她的選擇,不用太悲哀。三毛選擇自殺,一定有她的道理。
——作家倪匡
三毛一生追求的幸福用語言是無法形容的,她的這種幸福來自靈魂和身體上的自由。所以她幾乎遍布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留下了那膾炙人口的作品。三毛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大家永遠記住了她。
——作家辛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