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的首部電影《追隨》(1998年)讓他得以獲得執導《記憶碎片》(2000年)的機會,為此開始得到大眾的關注。這些獨立電影皆獲得了好評,諾蘭而后又執導驚悚片《失眠癥》(2002年)和《致命魔術》(2006年),同時兼顧了好評和商業化。他的進一步成功關鍵為“黑暗騎士三部曲(2005年至2012年)、《盜夢空間》(2010年)和《星際穿越》(2014年)。他常與弟弟喬納森·諾蘭合作編劇過數部電影,妻子艾瑪·湯瑪斯則是位監制。
他的電影都圍繞於哲學社會學的概念、探索人類的道德、時間與記憶理念。使用后設小說的元素、時空變化、唯我論、非線性敘事、視覺語言和敘事元素也是諾蘭常用的手法。比起在室內工作諾蘭較喜歡外景拍攝,他常使用實際效果來拍攝,而不用CGI。此外,他也是一個膠卷電影的支持者,這也是他用來拍攝電影的方式。姓 名:克里斯托弗·諾蘭別 名:克里斯多福·強納森·詹姆士·諾蘭職 業:導演、編劇、攝影師、制片人國 籍:英國民 族:暫無身 高:180cm 體 重:暫無星 座:獅子座血 型:暫無出生地:倫敦出生日期:1970年7月30日畢業院校:倫敦大學學院 人物經歷 克里斯托弗·諾蘭出生于英國倫敦,七歲就用父親的超8攝影機拍攝自己的玩具兵人,開始了最早的電影創作。孩提時代他住在芝加哥時,還曾和日后成為導演、制片人的羅科·貝利克一起拍攝短片。
克里斯托弗·諾蘭畢業于黑利伯瑞學院,這是一所位于倫敦赫特福德郡的獨立學院。后進入倫敦大學學院(UCL)學習英國文學,在校期間,他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了“16毫米社團,拍攝了大量短片。
1989年,他的超現實主義短片《塔蘭臺拉》(Tarantella)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創辦的獨立電影、Video展——Image Union上放映。另一部短片《盜竊罪》(Larceny)在1996年的劍橋電影節上放映。
他的短片中最知名的一部是《蟻蛉》(Doodlebug),拍攝于1997年,片長3分鐘。2003年被放在DVD《Cinema16: British Short Films》中發行。
1996年,克里斯托弗·諾蘭拍攝了他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追隨》 (Following),講述一位作家逐漸成為一個跟蹤癖的故事。這部粗加工的影片充滿魅力的拍攝手法和無與倫比的靈感與才能使諾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 這部不到70分鐘的黑白片中,諾蘭以倒敘作為基本的電影敘事語言,然后在倒敘的基礎上又將時間徹底地敲碎,再將這些時間的碎片粘貼在一起,使電影有了不可 思議的長度。
諾蘭拍攝該片只用了6000美元。和他一起工作的還有“16毫米社團的朋友們。參與者都是全職工作者,只有每周六 才能聚在一起拍攝,就這樣整整用了1年的時間才拍攝完成了這部影片。《追隨》是一部游擊式拍攝的影片,從燈光到布景都是DIY,每個人穿著各自的衣服在彼 此的房間拍攝。正因為以上種種原因,《追隨》成為了一部“懷揣著年輕的夢想與野心,酷斃了的黑白電影。
1998年,該片在舊金山電影節上放映并受到關注。1999年,Zeitgeist公司在小范圍內發行了該片。《追 隨》上映期間,諾蘭將影片劇本的手稿發給觀眾傳閱,這種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片子的結構是那種不按時間順序的倒敘手法。當觀眾看到劇本后,對影片會有更 深刻的理解,諾蘭認為這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
《記憶碎片》改編自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的短篇小說《死亡象征》(Memento mori),保險員Leonard Shelby的妻子于某日在衛生間被歹徒奸殺,Leonard殺死了其中一名歹徒,而另一名歹徒重擊他后腦將他打傷,他醒后患上了短時失憶癥,長期記憶只能記到妻子被殺為止,之后只能記住最近10分鐘發生的事,但疾病沒有壓跨他為妻子報仇的決心,他憑著照片、紋身這些客觀事實試圖追殺另一名歹徒。
這是諾蘭將其電影語言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一部電影,黑白兩種色調分別代表開始和結局,情節的每一次推進都足以讓觀眾 推翻之前推理出的結論,最經典的是:直至到影片結束,每個觀眾都能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找到不同的兇手。它的曖昧結局已經包容進了不同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 性足以讓觀眾走進電影院5次。
這種令觀眾摸不著北的手法也同樣出現在之前的《追隨》一片中。不過,《追隨》中有三條時間線同時出現,分別是主角在三種不同外表下做的事,而在《記憶碎片》中只有兩條時間線,一條向前發展的,一條倒回的,最終在當中相遇。而且這種變化很明顯地由黑白與彩色的交替呈現來區別。
在發行的《記憶碎片》DVD碟 片中,諾蘭將按照時間線索講述的版本放入了其中。如果你還未看過這部影片,千萬要跳過這個版本。看這個順敘的故事之后,你會發現原版的第一場戲是有多妙。 不過這張DVD更加絕妙的是其獨特的猜謎式操作風格和無窮盡的秘笈式玩法,將影片的內容和DVD完美的融為一體。影迷一碟在手,可以創造自己的看法。
《記憶碎片》在各大電影節上頗有斬獲,其中包括:獨立精神獎的最佳電影劇本及最佳導演獎,圣丹斯國際電影節的最佳電影劇本獎,廣播電影協會的最佳電影劇本獎,以及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最佳電影劇本提名。
作為目前好萊塢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之一,很難想象最初諾蘭為了給《記憶碎片》尋找發行商是怎樣的艱辛。對于那時遭 受的一次次閉門羹,諾蘭形容為“毀滅性的,直到有一家獨立公司Newmarket接受了這部形式感極強的邪典之作。影片最終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本土 票房,扭轉了諾蘭的運氣,此后,諾蘭沒有一部影片的票房少于1億美元,《黑暗騎士》更是首度突破了10億大關。
2001年,諾蘭拍攝了《白夜追兇》(Insomnia,又譯失眠癥),影片翻拍自1997年上映的挪威同名電影,但情節和主角的性格都有了調整。該片被評論界贊譽為翻拍歐洲電影的美國片中少有的成功之作,并取得了穩定的票房。
緝兇高手Dormer和搭檔Hap因為調查一起17歲少女活活被毆打致死的案件來到極晝小鎮阿拉斯加, 但此時的Dormer卻因之前一起案件捏造假證據被內務部調查,Hap想向內務部坦誠而與 Dormer產生了分歧。在誘捕真兇的過程中,Dormer在大 霧中失手打死了Hap,辦案過程已被掩蓋罪行的種種行徑取代。在極晝的特殊環境里,一個警界的鐵腕神探,和一個落魄的心理小說家,開始了一場貓和老鼠的死 亡游戲。
這部電影雖然算不上諾蘭最得意的作品,但也算得上是保守中略帶小突破的類型。在影片中,諾蘭最終沒有糾結在故意還是 失手這個有關主觀動因的客觀因素,反倒是讓Dormer自己沖破了道德底線,與真正殺害17歲少女的罪犯在極晝這個極端的情境中展開一場心理的較量,其實 他們之間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在還未確定自己的心理動因之前就被列為“嫌疑人,于是,連他們自己都在懷疑自己的真實動機,無疑,諾蘭又為影片埋下了一個 解不開的謎。觀眾也在諾蘭典型的“混淆是非中迷失了。
影片拍攝期間一天中有23個小時都是白天,攝制組的人也受到了極晝的影響。另一位男主角羅賓·威廉姆斯回憶說諾蘭表現得非常鎮靜,“你的生物鐘被打亂了,不管你吃了什么藥,你的大腦都告訴你這不是晚上,但是諾蘭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諾蘭曾在導演履歷中寫過,童年時就夢想拍攝一部一鳴驚人的電影,在2003年他得到了這個機會。
1997年,擁有蝙蝠俠電影特許拍攝權的華納兄弟公司推出了由喬·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該片成為蝙蝠俠系列電影中最受詬病,票房亦最慘淡的一部,鑒于這種狀況,華納決定擱淺續集拍攝以防失掉特許權。
6年后,諾蘭決心重振蝙蝠俠電影系列,他聯合《刀鋒戰士》的編劇大衛·S·高耶,帶著一個嚴肅的原創故事找上了華納。華納決定冒險起用這兩個與之前蝙蝠俠系列電影毫不相干的人來拍攝此片。為了彰顯洗心革面的決心,DC漫畫公司甚至更換了全新的LOGO。諾蘭和華納高層還大膽啟用了當時一心沉浸在獨立影片里磨礪演技的英國男星克里斯蒂安·貝爾擔綱主角,要知道,《蝙蝠俠》可是純正的美國國民漫畫。這一次,諾蘭完全忠實弗蘭克·米勒于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蝙蝠俠:元年》兩部經典之作的粗糲大膽、黑暗寫實的風格,同時使用IMAX這種最先進的膠片拍攝模式來勾勒他所期望的歌劇式氣魄。
2005年6月15日《蝙蝠俠:開戰時刻》 (Batman Begins)正式公映,獲得3.5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入選當年夏季賣座影片前三甲,同時獲得了漫畫迷和評論界的如潮好評。除了愈加去漫畫化的真實場景 外,大規模的場面動作戲和愈加拉風的蝙蝠坐騎也為這部杰出的超級英雄電影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最讓人驚嘆的還是諾蘭對于角色的挖掘和主題的思考。高譚市,這座貧富分化、犯罪橫行,類似索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之城,影武者聯盟要將其毀滅,而布魯斯·韋恩卻 要憑一己之力去對抗黑暗勢力,為了保護這座城市,他是否能夠無所不用其極呢?個人的道德困境和擁有的英雄之力反復折磨著他。影片極其細膩地刻畫人性,思考 社會命題,非常優雅地在漫畫風和紀實性上保持平衡,同時還深深烙上了諾蘭個人的作者屬性。在這部影片中,諾蘭放棄了他一直引以為傲的倒敘手法和交叉剪輯, 不過,影片中幾個閃回的鏡頭還是暴露了諾蘭的野心。
Angier和Borden是維多利亞時期倫敦的兩個著名魔術師,在19世紀那個科學文明還未普及的世界里,兩人的 魔術伎倆不分伯仲,頗受認可。但兩人都希望在魔術師這個行業力壓倒對方,脫穎而出。Borden的分身術燃起了Angier的野心,Angier發現交流 電的秘密也讓觀眾目瞪口呆。二人一來一往,爭斗在劇烈升級,友誼和道德都被拋諸腦后,最終演變成一場報復和陰謀。
這部改編自克里斯托弗·普雷斯特同名小說的影片被諾蘭改編的看點十足,除了報復、懸疑等商業元素外,“人性泯滅于狂 熱的主題也讓此片頗具玩味。在現實世界里,功名利祿讓人產生欲望,執著于欲望又會使人忘卻最初的目標,陷入狂熱,而回到電影,虛實真假,將這種看似宿命 的循環發揮到極致,看似懸疑外表的電影,其內核卻如此震撼。
而大衛·鮑伊出演《致命魔術》,令諾蘭的這部充滿懸念和神秘感的雙雄片更加星光璀璨。大衛·鮑伊飾演的尼古拉·特斯拉是 歷史上一位重要的發明家,這位有著塞爾維亞血統的物理學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電和磁有著杰出的貢獻。當然,大衛·鮑伊的這個角色并非嚴格的照搬。此 外,我們還能找到一個諾蘭喜愛大衛·鮑伊的證據,那就是出現在《記憶碎片》里的那一曲《Something In The Air》。
《黑暗騎士》于2007年開始制作,2008年7月18日上映,上映一個星期就打破美國多項票房紀錄,最終獲得10.8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為全球第四部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電影,也是第一部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超級英雄電影。
如果說《蝙蝠俠:開戰時刻》是英雄初現的成長史,那么這部《黑暗騎士》就是英雄的成熟史。從親眼目睹父母被人殺死的陰影中走出來的蝙蝠俠,經歷了成長之后,已經不再是那個桀驁不馴的孤單英雄了。在警官吉姆·戈登和檢察官、被稱為“光明騎士的哈維·丹特的通力幫助下,蝙蝠俠無后顧之憂地繼續滿世界的奔波,與日益增長起來的犯罪威脅做著永無休止的爭斗,而他所在的高譚市,也是進展最為明顯的地方,犯罪率以驚人的速度持續下降著。
然而像高譚這種科技與污穢并存的城市,平靜是不可能維持太久的,果不其然,新一輪的混亂很快就席卷了整個城市,人們再一被被恐慌所籠罩著,而聲稱愿意為這一切負責的,就是所有混亂的源頭以及支配者——小丑。 小丑炸死瑞秋,將哈維·丹特毀容,并令他變得喪心病狂,哈維·丹特殺死了5個人,其中有兩個是警察,并綁架了戈登的妻兒——這正是小丑的目的,正如他對蝙 蝠俠說的那樣:“人們看你和看我差不多,都認為我們是怪物,只不過是他們現在需要你罷了。等到他們不需要你的時候,他們會追捕你,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正人君 子。看著我創造出來的罪犯犯罪比自己犯罪更刺激。
最終,哈維·丹特墜樓而亡,這也意味著小丑的勝利——他徹底毀掉了高譚的希望、高譚最完美的人。為了不使高譚市失去 希望,蝙蝠俠決心承擔下一切罪責。“I'm whatever Gotham needs me to be.(高譚希望我是什么人,我就是什么人。)為此,高譚警方宣布追捕蝙蝠俠,他成為了聲名狼藉的逃犯。
《黑暗騎士》不僅將超級英雄電影提高至空前的高度,也打造了一個后作難以逾越的經典反派。不管是人們心中暗自涌動的對小丑瘋狂滅世主義的不安的共鳴,還是對蝙蝠俠孤身行走暗夜的英雄惜英雄般的同情,其實都是人們對這個世界失望的一種情緒釋放,也成就了這部蝙蝠俠系列的黑暗極致。所謂絕處逢生,如果沒有感受到曙光,或許只是因為絕望得不夠徹底,這種宿命的循環諾蘭已經在前作中有所表達,只是這部釋放的更加徹底。
“造夢師Cobb在一次針對日本大亨齊藤的盜夢行動中失敗,齊藤威逼利誘因遭通緝而流亡海外的Cobb幫他在對手 公司唯一繼承人Fischer的深層潛意識中種下放棄家族公司的想法。于是Cobb吸收了年輕的夢境設計師Ariadne、夢境演員Eames和藥劑師 Yusuf加入行動。在一層層遞進的夢境中,Cobb不僅要對付Fischer潛意識的本能反抗,還必須直面已逝妻子Mal的處處破壞,危機四伏。
對于諾蘭本身而言,《盜夢空間》就是一個半夢半醒的夢境,諾蘭之所以編織它,就是為了探尋真實夢境和半夢半醒狀態之間的關系。關于夢,弗洛伊德早有關夢境功能和心理過程的各種著作,早年的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 作品《愛德華醫生》中也涉及到夢境的分析,但是諾蘭并不想把它作為一部分析性的實驗作品,而是旨在帶觀眾走進潛意識,進行一場夢境之旅,加上縝密的敘事、 精彩的動作、具有沖擊力的情感,讓人沉醉不已。“我希望能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完成這部電影,因為這里面想要表達的東西都是我從十六歲開始就在反復思索的問 題。七八年前我就已經完成了劇本的初稿,但到后來故事的進展比我想象中要遠得多,它觸及到了真實夢境與半夢半醒狀態之間的關系。
《盜夢空間》中柯布和搭檔們在雪地里作戰的夢境,實際上是諾蘭向007系列《女王密使》(1969)的致敬。很早之前,諾蘭就坦言過自己是007系列電影的粉絲,并表示該系列是影響他創作《蝙蝠俠:開戰時刻》和《盜夢空間》的關鍵。
作為自己蝙蝠俠系列的終章,諾蘭給了這部超級英雄電影一個史詩式的結尾,也給了自己筆下的英雄一個華麗的退場。影片的節奏緊湊,劇情撲朔迷離,迅速將現場觀眾帶入了黑暗的高譚市;而超過70分鐘的IMAX畫 面,以及大量實拍動作和爆破場面,更營造出了氣勢磅礴的史詩氣場。《黑暗騎士崛起》繼承了前作多線并存,齊頭并進,平行交錯的情節特點,正反勢力的攻守交 替和此消彼長就在多個情節線的快速推進中完成。從第一分鐘開始影片就始終保持著緊張到變態的節奏,164分鐘的片長似乎轉瞬即逝。值得一提的是,《黑暗騎士崛起》的情節中許多起承轉合用到了《開戰時刻》和《黑暗騎士》中的劇情和人物,令三部曲的連貫感更強。
與諾蘭此前執導的多部暑期大片相似,《黑暗騎士崛起》不出意料贏得了如潮好評,爛番茄網站好評率為 91%,Metacritic上的媒體綜評分高達86,《帝國》雜志為《黑暗騎士崛起》亮出了五星級的滿分評價,稱贊影片“壯觀恢宏,豐富多姿,是前所未 有規模的超級英雄電影。《時代》雜志的理查德·科利斯撰文感慨道:“《黑暗騎士崛起》或許是歷史上最迷人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第一次,觀眾們相信,來源 自通俗文化的情節劇也可以具備媲美希臘神話的魅力。
講述一隊探險家利用他們針對蟲洞的新發現,超越人類對于太空旅行的極限,從而開始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星際航行的故事。由喬納森·諾蘭編劇,基于理論物理學家基普·S·索恩的“黑洞理論,經過合理演化之后改編而成。影片于2013年8月14日宣布開機,采用35mm和IMAX膠片混合拍攝。此片已于2014年11月7日上映。
影片一開始是基于諾蘭的一個想法,之后由他的弟弟喬納森·諾蘭寫成劇本,并交給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但最終兄弟倆還是決定自己來做。不過故事最初的概念是來自于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基普·S·索恩,他針對理論蟲洞和時間旅行的潛在可能性做了許多令人驚奇的研究和工作,而他對劇本的參與也令影片增添了不少的“真實感。
個人生活
父親是英國人,做廣告文案工作。母親是美國人,從事乘務員工作。
弟弟喬納森·諾蘭現為著名編劇,兄弟二人經常在電影劇本上合作。喬納森的代表作品還包括《疑犯追蹤》等。
哥哥馬修·諾蘭在2009年因一項謀殺罪名被捕,之后被撤銷。
叔叔約翰·諾蘭是一名演員,參演過《追隨》和《蝙蝠俠:開戰時刻》。
克里斯托弗·諾蘭與艾瑪·托馬斯在倫敦讀大學時相戀,畢業之后于1997年結婚,擁有四個孩子(Flora、Rory、Oliver、Magnus)和一家制作公司。二人從諾蘭最早的短片《蟻蛉》開始就形成了固定的電影制作搭檔,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價值。一家人現居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人物作品
導演作品
制片作品
注:不包括諾蘭執導作品紀錄片
時間片名備注2012肩并肩Side by Side基努·李維斯擔任制片人2011Exploring 'The Tree of Life'《生命之樹》制作紀錄片2005蝙蝠俠:重裝出發Batman: The Journey Begins《蝙蝠俠:開戰時刻》藍光花絮2005蝙蝠俠:未來之路Batman Begins: Path to Discovery《蝙蝠俠:開戰時刻》藍光花絮,冰島外景2002180°:克里斯托弗諾蘭對話艾爾帕西諾180°: Christopher Nolan Interviews Al Pacino《白夜追兇》花絮2001Anatomy of a Scene-Mementosundance channel節目,《記憶碎片》藍光花絮出席頒獎禮
時間頒獎禮2009第66屆金球獎頒獎典禮20022002 MTV Movie Award20022002年獨立精神獎頒獎禮 人物成就奧斯卡金像獎▪2011第83屆最佳原創劇本盜夢空間(提名)▪2011第83屆最佳影片盜夢空間(提名)▪2002第74屆最佳原創劇本記憶碎片(提名)金球獎▪2011第68屆最佳編劇盜夢空間(提名)▪2011第68屆最佳導演盜夢空間(提名)▪2002第59屆最佳編劇記憶碎片(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2011第64屆最佳原創劇本盜夢空間(提名)▪2011第64屆最佳影片盜夢空間(提名)▪2011第64屆最佳導演盜夢空間(提名)土星獎▪2015第41屆最佳導演星際穿越(提名)▪2013第39屆最佳導演黑暗騎士崛起(提名)▪2011第37屆最佳編劇盜夢空間(獲獎)▪2011第37屆最佳導演盜夢空間(獲獎)▪2009第35屆最佳導演黑暗騎士(提名)▪2009第35屆最佳編劇黑暗騎士(獲獎)▪2006第32屆最佳導演蝙蝠俠:開戰時刻(提名)▪2006第32屆最佳編劇蝙蝠俠:開戰時刻(獲獎) 人物評價自我評價“我是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像我的前輩希區柯克那樣,不僅是一個導演,也是一個擁有奇想能力的人。這是諾蘭對自己的評價。
外界評價
美國影評人和影迷給他的評價是“新千年的庫布里克,自希區柯克之后最有著裝品位的導演。
諾蘭是一位“采夢大盜,電影的奇謀與意識的詭異在他的作品里總是如雙蛇潛行、蹤跡莫測,而這位有著英國紳士矜持外表的導演卻在心中盡情玩味著這種蜿蜒不絕、糾纏不清。他似乎可以在夢境中醒來,又在電影中銜夢而飛。
以銀幕的光影來喻夢、釋夢并不是諾蘭的獨創,但在新片中,他卻大膽地把眾人的夢“混為一談。“太多以夢為名的電 影,就像是你睡著的時候看的一部小型肥皂劇,簡單而幼稚,而我想讓《盜夢空間》的夢從一個孤單的腦殼中鉆出來,由多人共享,讓各種可能穿梭其間。一棵枝 節盤錯的“參天大夢就這樣長成了,這其中混合了太多夢的元素——眾人皆有的睡眠之夢、白日下的妄想之夢、不知生命何來何往的蒼茫之夢……而更重要的,也 許是諾蘭幼時便因電影埋下的理想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