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新醫師,2003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臨床八年制,2008年起受聘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2014年獲得衛生部心胸副主任醫師資格。2011-2013年,2次赴美國著名醫學院進修,包括耶魯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YALE NEW HAVEN醫院、紐約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GH(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麻省總醫院)。 目前是AAT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美國胸外科協會)長期會員;胸外科專業頂級雜志ATS(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普胸中文版特約譯者;ITMIG(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國際胸腺惡性疾病協作組)亞洲會員,北京醫師協會轉化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臨床醫師雜志特約編輯,北京協和醫學院特聘教師,北京協和醫院教育委員會委員,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核心組成員,中青年技術骨干。
梁乃新醫師臨床方面長期研究胸外科常見、高發疾病以外科手術為核心的綜合診療,重點為肺癌及胸腺腫瘤,擅長相關疾病的胸腔鏡微創治療。
在肺癌方面,善于多學科診療模式(MDT,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對早期肺癌和中晚期肺癌的綜合診治均經驗豐富。針對早期肺癌,善于與放射科合作,提高對肺部磨玻璃影、小結節等臨床早期/超早期肺癌的發現率;與介入科合作,通過魚鉤針、彈簧栓等方法,達到術前/術中精準定位;能夠熟練完成微創VATS(胸腔鏡輔助手術)肺葉、肺段切除,幫助手術患者快速康復。對于中晚期肺癌,能夠在病情允許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微創手術;在精準醫學概念的指導下,對基于分子生物學特征的靶向治療、放化療輔助下的手術綜合治療經驗豐富。2014年在國際頂級腫瘤雜志BJC(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發表文章,通過迄今最大規模的5125例中國患者的基因檢測數據,首次揭示了大數據下中國肺癌患者基因突變的分布規律,改變了EGFR-KRAS、EGFR-BRAF等基因突變不能同時存在的認識;2014年開始與國際同步的基于高通量二代測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結果篩選術后輔助治療的策略,為患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靶向治療方案和更為精準的治療決策體系,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療效。
在胸腺腫瘤方面,2011年開始師從美國耶魯大學教授Frank Detterbeck(國際胸腺惡性疾病協作組主席),成為亞洲區胸腺惡性疾病協作組成員,對胸腺腫瘤的發病機制、臨床特點、基于分子生物學特性的新治療方法與國際同步,在胸腺全腔鏡微創手術(單孔、單操作孔、雙側胸腺切除)經驗豐富,對于復雜、疑難胸腺手術具有一定經驗,對于胸腺腫瘤合并重癥肌無力、PRCA、GOOD綜合征等合并癥的情況善于與神經內科、免疫內科、血液內科、病理科、ICU等科室多學科協作。
此外,對于胸部疑難疾病及罕見疾病,如肺間質疾病肺活檢、免疫疾病相關胸部腫瘤、PLAM等,有較為豐富的專科臨床經驗和良好的MDT協作經驗。
梁乃新副主任醫師為協和胸外科教學、科研骨干。2010-2011年,曾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大外科教學秘書,獲得北京協和醫學院“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并連續4年獲得北京協和醫院優秀教師,在外科模擬操作培訓方面經驗豐富,發表了5篇文章并獲得4項課題支持。在科研方面突出,目前在相關專業領域發表3篇SCI文章,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著20余篇,參編專著2部,申請各類科研課題6項,其中主持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經費2項,累計經費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