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父 親:梁啟超
妻 子:林徽因(1928年結婚-1955年逝世);林洙(1962年結婚-1972年寡居)
女 兒:梁再冰
兒 子:梁從誡
梁思成,梁啟超之長子,是梁啟超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中國古建筑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護古建筑的旗幟性人物。1901年4月20日 出生于日本東京,原籍為廣東省新會縣(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回憶,梁思成開玩笑說,他的生日,4月20日,和希特勒是同 一天。姓 名:梁思成別 名:梁思成職 業:建筑教育家,建筑學家國 籍:中國民 族:漢族身 高:暫無 體 重:暫無星 座:金牛座血 型:暫無出生地:日本東京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辛丑年)畢業院校: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人物經歷年表
1912—1914年在北京匯文中學學習。
1915—1923年在北京清華學校學習。
1923年5月,他去天安門廣場參加二十一條國恥日的紀念活動,在途中被軍閥金永貴的汽車撞傷,左腿骨折,使他留學美國不得不推遲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
192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建筑碩士學位。接著他到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習(肄業),準備進行中國宮室史的博士論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書本中尋找資料而必須到實踐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決定離開哈佛到歐洲考察建筑。
1928年春,梁思成與林徽因[3]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接著到南歐結婚旅行并觀摩各地建筑和美術半年才回國任職。
1928年,梁思成回國后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辦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28—1931年)。
1931—1946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及兼任研究員。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副主任。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受聘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筑師(1946—1947年),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任清華大學建筑系主任(1946—1972年)。
1947年,被中國政府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顧問。
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與林洙結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出身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東京出生時,是他父親梁啟超因戊戌政變失敗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梁思成(1901.4.20~1972.1.9), 原 籍廣東省新會縣。童年時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華僑學校上學,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讀《左傳》、《史記》等古籍,使他對中國古文化有良好的基 礎和濃厚的興趣。當時是和庚子賠款以后,中國屢受外國欺凌,這種環境培養了梁思成濃厚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
梁啟超曾經送給長子梁思成這樣一副對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這是一個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勇往直前。
1925 年,梁啟超得到一本重新出版的800多年前宋朝頒布的一部建筑書《營造法式》,當即托人帶交給梁思成與林徽因,并在扉頁上寫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 為吾族文化之先寵也,……遂以寄思成、徽因永寶之。梁思成與林徽因盡管當時還看不懂書中的宋代建筑術語和內容,但父親激勵的話促使他們產生了研究中國建 筑歷史的愿望。
求學
他11歲由日本回到北京,14歲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是一所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梁思成在學習期 間,不 但學業優秀,而且興趣廣泛。他愛好美術和音樂,經常為?嫴鍒D,被聘為美術編輯,他參加學校的合唱隊、軍樂隊,擔任過樂隊隊長和第一小號手;他還愛好體 育,喜歡踢足球。梁思成也很關心政治,五四運動時,他是清華學校義勇軍等愛國組織的中堅分子。
1924年,梁思成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他刻苦好學,尤其對西方文化和建筑歷史有特殊愛好,獲學士學位。他自己說是用笨功夫到圖書館博覽群書,研究古代歷史,參觀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個個默畫下來。
工作
1928 年, 梁思成在回國之前,曾到歐洲參觀了希臘、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他親眼看到國外的古建筑受到妥善保護,許多學者在對它們進行專門的研究, 而對比自己的國家,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祖先給留下了如此豐富的古建筑遺產,如今卻是滿目蒼涼。珍貴的龍門石窟、敦煌壁畫任意被盜賣,被搶 劫,千年文物流落異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風雨飄搖之中。只有少數外國學者對它們進行過一些考察,而國內學者反而無力從事研究,甚至中國人學習自己祖先的文 化遺產都要依靠國外編著的書刊,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狀況。梁思成深深感到這是一種民族的恥辱,他下定決心:中國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國人一定要寫出 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認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對建筑物表面上的贊揚和發思古之幽情上,而必須采取科學的方法去剖析這份遺產,去探索其中 的奧 秘。因此,一開始他就把近代的科學方法應用到研究中國古建筑上。他說:中國古代建筑在文獻上記載很多,但不經過實地調查,即使讀破萬卷書,仍只能得隱約之 印象及美麗之詞藻而終不得建筑物的真正印象。他生動地比喻,猶如古人熟誦《史記》對劉邦的記載,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但如果在路上 遇到劉邦仍不認識。所以他堅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須進行實地的調查測繪。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梁思成舉家遷到北平,他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專門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學術機構,他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
從1931年起,他將畢生精力投入到這項事業中去。一開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學方法應用到研究中國古建筑上,他明確提出:近代學者治學之道,首重證據, 以 實物為理論之后盾,俗諺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適合科學方法。所以,他堅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須進行實地的調查測繪。選擇北京故宮作目標,因為這是目前留 存最大量的明、清兩代古建筑的代表。他手執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則例》為課本,對著實物,從整體到局部,一一逐個辨識、測量、記錄。他求教老工 匠,在他們幫助下逐漸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結構與形制,這如同跨入了門檻,為擴大調研范圍創造了條件。
從1932年4月開始,梁思成對薊縣獨樂寺遼代建筑進行了調查,寫出了詳細的報告。在以后的幾年里,梁思成和中國營造學社的其他同事一起查閱史料、翻看縣 志,找出何省、何縣曾有古代寺廟及塔剎;深入地方,訪問老者尋找古建的線索。梁思成在薊縣時遇見一位中學教員,言談中得知這位教員的家鄉河北省寶坻縣(現 屬天津市)有一座類似獨樂寺的大廟,梁思成聞之大喜,回北京后又立即帶人去寶坻縣調查,找到了已有900余年歷史的廣濟寺三大士殿。民間諺語中說:滄州 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梁思成就據此調查了民間傳說的四件寶貝中的三件。在不長的時間里,他寫出了《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正定古建筑調查 紀略》、《趙縣大石橋》、《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曲阜孔廟之建筑及修葺計劃》等10余篇論文和報告,將一座座從漢唐、宋遼到明清各式的古建筑珍寶展現 在人們面前。
對古建筑的調查研究,梁思成堅持測量力求細致,分析要有根據,繪圖嚴格,所出成果要與世界水平比高低。20世紀30年代的華北地區,百姓生活極端困苦,梁 思 成每次外出調查都要經受不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1932年他去河北寶坻縣,如今只需3小時的汽車行程,那時卻要經歷8、9小時。途中過箭桿河土橋,乘客 都要下車涉水過河,讓汽車空車過橋;一路在泥濘中顛簸,左右搖晃,傾斜幾達30度;下車還要換乘騾車到縣城,然后身帶幾十斤重的儀器、用品,步行幾十里才 能到達山中寺廟。當時的不少縣城,也十分破舊與貧困,找不到一家干凈的旅店可以住宿,在貧窮的雁北地區,甚至于買不到白面做的主食。有時住在廟中,白天隨 著和尚吃素齋,晚間與蚊子、虱子為伍,有一次住在正定隆興寺附近的小學校內,晚上凍得只好把報紙壓在薄被上以御寒冷。就是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梁思成對測 繪工作的要求都堅持一絲不茍。對建筑從整體到細部,都要詳細繪圖測量;對各種構造、裝飾,從里到外,從正面到側面都要攝影記錄;對所有碑文、史料都抄錄無 誤。他和助手們經常爬上梁架,手按幾十年的積塵,佝僂身體,俯仰細量,惟恐探測不周。那時室內攝影還靠在現場點燃鎂粉閃光,每當鎂粉一亮,躲藏在梁架間的 成群蝙蝠見光振翼驚飛,揚出難耐的穢氣。他們有時心中還惦記著時局的變幻,耽心著日寇會隨時侵占華北,為了搶時間,往往一天堅持連續工作十幾小時。 1934年,在調查應縣木塔時,為了攝取塔頂照片,梁思成登上60多米高的塔頂,手抱鐵鏈,兩腳懸空地攀登塔剎,去丈量尺寸;又退到塔頂邊緣去拍攝塔剎的 全景,助手們都為他捏一把汗,終于攝取了寶貴的資料。梁思成后來回憶說:當時也忘了害怕,要是再后退幾步,真要一失足成千古恨了。他對自己對助手都要 求嚴格,力求研究成果達到高水平。有一次,他把當時還只十幾歲的莫宗江叫到房中,拿出幾本當時認為是最高水平的國外建筑書刊,指著上面的圖對莫宗江說: 這就是現在的世界水平,我們的圖就要達到這個水平,你畫的圖也要達到這個水平。莫宗江教授回憶說:當時梁思成就培養大家要有一股志氣,中國人研究中國 自己的東西當然應該達到世界水平。
正是憑著這種民族自尊心與民族志氣,梁思成和他的助手雖然工作艱苦,但卻樂在其中。當他們借著老工匠 的指 點弄清楚了古建筑的某一處構造時,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當他們不顧污穢,爬梁攀架,在昏暗中發現一組宏大的斗拱時,會頓時忘卻疲勞而欣喜若狂;當他們在古 建筑上見到一個宋代《營造法式》上刊之有名的構件時,真像突然遇見久別的故人一樣,引起長久的興奮。他們不僅調查名剎古寺,同時還有意識地到山溝荒野里去 發掘那些不見經傳的民間遺跡。為此,梁思成、林徽因曾專程到晉汾一帶調查,途經8縣,還兩次到北京四郊訪古尋跡。1932年,他們夫婦二人在京郊八大處到 香山的途中,發現在馬路旁邊,微僂的山坡上有3座小小的石佛龕,佛龕由幾塊青石板合成,貌不驚人,但都已經歷了七百多年的風霜,龕上的石雕呈現出南宋的遺 風。梁思成贊賞這3座石龕:分峙兩崖,雖然很小,卻頂著一種超然的莊嚴,鑲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給辛苦的行人一種神異的快感和美感(《平郊建筑雜 錄》)。巍峨的長城,嶙峋的古城樓,晨曦中的塔影,這些記錄著中華民族不朽歷史的勝跡都會給予人們以無盡的詩情畫意,但是在建筑師眼里,除了詩情畫意之 外,還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觸,梁思成把這稱之為:建筑意。他們在調查中,就經常因為領悟到這種建筑意而興奮。梁思成深深感到正是通過這些實地的調查 和研究,培養了他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由衷深情和對勞動創造的無比尊敬。
1937 年,抗日戰爭開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辦的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邀他出席會議,他堅決不與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帶領全家長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達昆 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縣的李莊鄉下,這時,營造學社的經費來源斷絕,有時連工資也發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嚴重肺病,長年臥床不起,他 自己也得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癥,行動極為不便,全家陷入了貧病交加的境地。當時美國有好幾處學校和機構邀請梁思成全家去美國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國難當 頭,絕不離開祖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近兩年的時間里,梁思成與營造學社同仁先后到過50余座城市,調查了建筑、崖墓、漢闕、石刻等古跡800余 處。鄉間的民房是他們的工作室,晚上靠小油燈照明,只能借用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圖書資料作參考,出版的刊物不能用照片,也無錢用鉛印,完全靠用毛筆手抄文 字,用鋼筆畫線條圖,用石板一張張印刷,依靠連家屬在內的全體人員用手工裝訂成冊。盡管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從寫出報告的內容到繪制的圖紙仍保持著很高的 學術水平。梁思成率領營造學社的少數同仁堅持在抗日戰爭后方繼續古建筑的調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戰爭的勝利。
從1932年到1941年 的 10年期間,梁思成和營造學社的同仁們一共調查了2700多處古建筑,足跡遍及190縣市,自宮殿、寺廟、石窟到園林、民居,從唐代古建到清代建筑,它們 給研究中國建筑發展史提供了充足的資料,梁思成正是根據這些豐富的資料,于1942年開始撰寫《中國建筑史》。這時多病的身體折磨著他,脊椎軟骨硬化病使 他不得不經常穿戴著鐵馬甲工作,學社經費來源的斷絕又使他不得不四出募化微薄的津貼,十分短缺的物質條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線描圖來代替照片的不足。在多病 的妻子林徽因和莫宗江、盧繩等人的協助下,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中國古代建筑史終于在抗日時期西南后方的小山莊里完成了。在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據大量 的調查和文獻資料,第一次按中國歷史的發展,將各時期的建筑,從文獻到實物,從城市規劃、宮殿、陵墓到寺廟、園林、民居都作了敘述,并對各時期的建筑特征 作了分析和比較。在這部著作中,梁思成提出了對中國古代建筑特征的詳細分析,他按中國建筑結構方法及其發展列舉了中國古建筑的7大特征,并且從中國古代政 治制度,思想道德觀念,建筑的傳統體制等幾方面論述了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這些論述和分析都遠遠超過了過去外國人對中國建筑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前人所沒有 達到的高度。接著梁思成為了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建筑文化又用英文寫了一部《圖象中國建筑史》。美國學者費正清對梁思成的這一時期工作作了如下的評價:二次 大戰中,我們又在中國的西部重逢,他們都已成了半殘的病人,卻仍在不顧一切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致力于學術,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們是不畏困難,獻身科學 的崇高典范。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取得勝利。1946年10月,美國耶魯大學聘請梁思成去美國講學,梁思成攜帶著《中國建筑史》和 同時 完成的《中國雕塑史》的書稿和圖片,以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心情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展示在國際學術界面前。他以豐富的內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國外學術界的敬 佩和贊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為此贈授梁思成以名譽文學博士的學位。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教授稱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古建筑的宗師。
當新中國首都北京的大規模建設活動開始時,作為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全身心地投入到首都建設工作之中。他根據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性質,參 照 世界其他國家城市建設的經驗,預見到古都北京與新首都之間的矛盾,于1950年初,與都市規劃專家陳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提交了《關 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主張將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區放在舊北京城的西郊。他們從新行政區占地面積,交通聯系,長遠發展等幾方面加以分析比 較,論證如將這個新區放在舊城之內則將帶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難。他們認為北京舊城是一座規劃嚴整,保留有眾多文化古跡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 他們主張盡可能把這座世界上少有的歷史名城保留下來,在改建中保持她的傳統風格。梁思成還專門寫了《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一文,建議把北京城的城 墻、城樓、護城河都盡可能地保存下來,一方面她們代表著古老北京的傳統特征,構成了北京特有的體形環境與城市空間輪廓;另方面又可以加以改造,古為今用, 為新社會服務。護城河加以疏?梢哉{劑城市氣候;城樓可以改為文化館、展覽廳供群眾活動;城墻上加以綠化布置可以成為群眾休息娛樂的大環城公園,梁思成還 為此專門畫了設想圖。遺憾的是這些建議當時都沒有被采納,北京的城墻、城樓被拆毀了,城內的牌樓被拆除了,梁思成為此痛心疾首,四處奔走呼號,有一次遇到 拆除北海團城的爭議,梁思成在會上詳細地陳述了團城是國內僅有的幾座古代高臺建筑之一,他不僅在建筑史上有重要價值而且也是北海整體景觀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但對方堅持說因妨礙交通而必須拆除,梁思成生氣地說:照這樣說,干脆推倒團城填平三海,修一條筆直的馬路通過去。他心急如焚,特地去找到周總理, 總理親自到現場勘察,最后采納了現行的改建方案,既暢通了交通又保住了團城。
20世紀50年代初,政府各部門都想在北京長安街新建辦公大樓,梁思成為了保證這條市中心主要干道的質量,保護北京城的民族傳統風格,特寫信給周總理,要 求這 條干道的建設必須在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的集中領導下進行;要求各部大樓設計應具有民族形式,注意相互協調,而且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有權修改這些設計。中南 海要興建樓房梁思成設計出方案,特別采用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比例和門窗形式,以取得新建筑與周圍古建筑的和諧,探索民族形式新建筑的創作道路。梁思成所作 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北京這一座世界上僅存的,規模宏大的中國封建時代的古城,即使在整體上難以保住,也力爭在局部保住古城的一些帶有標志性的建筑,以求 古都北京不致于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筑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 京市 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于一旦,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于吳晗的言論,梁思 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 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熱情參加了各項建設 工 作,先后擔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委 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理論與歷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梁思成還積極參加國家的政治領導活動,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代會常務委員。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國共產黨。
磨難
遭受迫害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原本已經在學術研究領域舉步維艱的梁思成一下子被拋進命運的深淵,不僅學術生命戛然而止,而且人生之路也在無限的困惑和痛苦中走到了盡頭。
梁思成沒有想到他自己精心培養、視為兒女的學生們在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聲浪中,將斗爭的矛頭指向自己的師長們。文革開始不久,清華大學建筑系的 造 反派們就貼出攻擊梁思成的大字報——《梁思成是彭真死黨,是混進黨內的大右派》。在極度壓抑的政治氛圍中,梁思成被勒令一遍又一遍交待自己的罪 行。但由于沒有按照造反派的意思去歪曲事實,因此所寫材料都不通過,只能一步一步加重他的罪行。
1966年7月,梁思成被造反派們 從 建筑系館推了出來,胸前掛著一塊巨大的黑牌子,上面用白字寫著反動學術權威梁思成,梁思成三個字還打了一個大大的叉。梁思成踉踉蹌蹌地站在大門 口,劇烈的疼痛幾乎使他直不起腰。之后,只要梁思成出門就必須掛上那塊黑牌子。工作干不了,工資停發了,住處被勒令一搬再搬,全家老少被趕到清華大學北院 一間沒有水暖供應的小平房中生活。反派們肆意查抄、勒索梁思成的家,梁思成多年以來收藏的藝術珍品損失殆盡。
為了保護梁思成的文稿,包 括 《營造法式》的稿子,林洙將它們交給了保姆李阿姨--一位出身貧農的善良老人,最后使這些珍貴的稿子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林洙說:在文革中他遭到了批 判,但是他說,寧愿被打倒踏上千萬只腳,也要死在祖國大地上,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覺得他有點兒迂,因為很多人都跑了,但是他就是這樣坦然。梁先生說北 京城是封建社會的博物館,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的情況,現在已經沒有以前的味道了。
半個多世紀前,梁思成和陳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陳方案,主張從整體上對老北京進行保護。然而方案沒有被采納。
半個多世紀后,當北京城里許多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已經在推土機前灰飛煙滅,當人們為出行和堵車問題怨聲載道時,當初的保護主張再次被提起,被熱議。
感情
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之后按照其父梁啟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
1929年8月,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在協和醫院生下其女兒,取名再冰,意為紀念已故父親梁啟超飲冰室書房雅號。
婚后夫妻二人致力于建筑事業,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筑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筑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1932 年夏天,梁思成從河北寶坻考察古建筑回來,林徽因告訴梁思成,她愛上了金岳霖,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想了一晚上,第二天跟林微因說,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你們永遠幸福。林微因感動萬分,對梁思成說,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來償還!此事過后,他 們三人毫無芥蒂,金岳霖仍舊跟他們毗鄰而居,相互間更加信任。此后金岳霖終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歲去世。
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曾跟林洙說過,作為徽因的丈夫,確實有點累。梁思成說到這個話題,是因為林洙問他關于金岳霖為了林徽因終生不娶的故事。據林洙說, 梁 思成笑了笑說: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梁思成這樣評價過林徽因之后,詼諧地說: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認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時很累,因為她的思想太活躍,和她在一起必須和她同樣地反應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費正清在《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文里回憶說:我經常騎自行車或坐人力車在天黑時到梁家去。紅漆雙扇大門深鎖,傭人把庭院入口的門閂打開,我就徑自穿過內花園去找徽因。在客廳舒適的角落里坐下,泡上兩杯熱茶,我們迫不及待地把那些為對方保留的故事和想法講出來。我們有時分析比較中國和美國的不同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但接著就轉向彼此在文學、藝術和冒險方面的許多共同興趣,談談對方不認識的朋友。
據《林徽因傳》的作者張清平介紹,當年梁思成是因為林徽因喜歡建筑學而學建筑的。建筑學在他們之間,是共同的事業,也是情感溝通的基礎。
關肇鄴《憶梁先生對我的教誨》回憶說:在先生那樸素而高雅的書房里,經?梢月牭剿麄儗W術上不同觀點的爭論。有時爭得面紅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論 據。我在旁靜聽,極受教益。也常有某一雕飾在敦煌某窟或云崗某窟、某一詩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爭論而評比記憶力,等到查出正確結論,都一笑而罷。這些都使我 感到多么像李清照和趙明誠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 人物作品概述
對古建筑的調查研究,梁思成堅持測量力求細致,分析要有根據,繪圖要嚴密,所出成果要與世界水平比高低。30年代的華北,人民生活極端困苦,梁思成每次外 出 調查都要經受不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對測繪工作始終一絲不茍,并且身體力行。他和助手們一起,對建筑物從整體到局部進行詳細地繪圖測 量;對各種構件與裝飾,從里到外,從正面到側面都細致地加以攝影記錄;對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錄無誤。正是憑著這一種民族自尊心和志氣,使當時營造學社 的許多研究成果,測繪的許多圖紙都達到了國際水平。
經過對古建筑的長期調查研究,梁思成獲得了豐碩的成果。1934年,他編著了《清式營造則 例》 一書。這部著作第一次將繁雜的中國古建筑的形制作了科學的整理和分析,對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制度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和論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圖繪 制出清式建筑構架、門窗、裝飾和彩畫的詳圖,使人們在多彩的古建筑遺跡面前不再停留在一般的感嘆上而獲得了科學的認識和了解。
在不長的時間里, 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梁思成和營造學社其他研究員劉敦楨教授、鮑鼎教 授等共同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如:《漢代的建筑式樣與裝飾》、《云崗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我們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大同古建筑調查報 告》……此外,梁思成還負責編輯了《古建筑調查報告?贩鹚驮ㄖ䦟]嫞謩e集中了這一時期調查過的數十座佛塔和元代建筑的珍貴資料。該專輯 1935年完成,一部中國古代建筑發展歷史開始顯出了雛形,只因抗日戰爭而未及出版。
1937年6月梁思成與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出發去五臺山尋找 勝跡。他們經太原進入五臺,騎著毛驢迂回在嶇崎的山區, 經過2天的搜尋,終于在第二天的黃昏走到豆村的佛光寺,發現在山腰上屹立著一座大殿,宏大的屋頂,深遠的出檐,檐下疏朗而碩大的斗拱吸引住了梁思成,使他 相信肯定這是一座遼代以前的建筑。他們立即開始作詳細的調查。佛光寺中國營造學社確定了的國內存在的唐制木構建筑。殿頂上黑暗無光,檁條被千百成群的蝙蝠 盤踞,照相的時候蝙蝠見光掠飛,穢氣難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萬萬的臭蟲,經過對大殿結構、裝修的仔細考查,更重要的是發現了大殿梁下的字跡,確定了大殿建 于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發現了第一座我國封建盛期的建筑遺跡,他們高興異常,這時夕陽西下,佛光寺一片紅光,他們拿出帶去 的所有食品、罐頭,美美地飽餐一頓,以示慶祝。
正當他們為第一次發現一座唐代建筑而歡喜若狂時,北京盧溝橋畔已燃起了抗戰的烽火。梁思成和劉敦 楨帶領著僅有的幾位研究人員,在云南、四川等地仍堅持著古建筑的研究,他們調查了40余個縣,為當時的中央博物館繪制了大量古建筑模型圖,在印刷條件十分 困難的情況下,仍出版營造學社的匯刊。
1944年,梁思成開始撰寫《中國建筑史》。這時,多病的身體折磨著他,脊椎軟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經常戴著 鐵馬甲工作;學社經費來源的斷絕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慶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貼;十分短缺的物質條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線描圖來彌補照片的不足。在林徽因、莫宗 江、盧繩等人的協助下,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中國古代建筑史》,終于在抗日時期西南的一個小山莊里完成了。在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據大量的實物和文獻 資料,第一次按中國歷史的發展,將各時期的建筑,從城市規劃、宮殿、陵墓到寺廟、園林、民居都作了詳細的敘述,并對各時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較。
1946 年10月,美國耶魯大學聘請梁思成去講學,他帶著《中國建筑史》和同時完成的《中國雕塑史》的書稿、圖片, 以豐富的內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國外學術界的極大欽佩和贊揚。這些成就離不開集體的勞動,中國營造學社的成員們在十幾年的時間里,走訪了15個省,近 200個縣,測量、攝影、分析、研究了2000余項建筑與文物,積累了大量資料。梁思成正是根據這些豐富資料,去粗存精,分析比較,和同事們一起使中國古 建筑這一瑰寶,終得拂去塵埃,重放異彩于世界文化之林。
論著
1梁思成.《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營造學社匯刊三卷一期,1932.3.
2梁思成.《薊縣獨樂寺山門考》.營造學社匯刊三卷二期,1932.6.
3梁思成.《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士殿》.營造學社匯刊三卷二期,1932.6.
4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3.4.
5梁思成.《云崗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3.12.
6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與劉敦楨合寫).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3.12.
7梁思成.《趙縣大石橋》.營造學社匯刊五卷一期,1934.3.
8梁思成.《修理故宮景山萬壽亭計劃》(與劉敦楨合寫).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4.
9梁思成.《漢代建筑式樣與裝飾》(與劉敦楨、鮑鼎合寫).營造學社四卷,1934.
10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單行本).1934.
11梁思成.《杭州六和塔復原狀計劃》.營造學社匯刊五卷三期,1935.3.
12梁思成.《治故宮文淵閣實測圖說》(與劉敦楨合寫).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5.
13梁思成.《故宮文淵閣樓面修理計劃》(與蔡方蔭、劉敦楨合寫).營造學社匯刊四卷,1935.
14梁思成.《曲阜孔廟之建筑及修葺計劃》.營造學社匯刊六卷一期,1935.9.
15梁思成.《建筑設計參考圖敘述》.營造學社匯刊六卷二期,1935.12.
16梁思成.《建筑設參考圖集簡說及(一)臺基,(一)臺欄桿.(三)店面.(四)斗棋(漢一宋).(五)斗拱(元明清)》.營造學社特刊.1935.12.
17梁思成.《中國建筑史》(單行本).1945.
18梁思成.《中國建筑和藝術》(英文稿).為美國百科全書作.1946.
19梁思成.《城市計劃大綱序》(單行本).1951.
20梁思成.《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文物二卷五期,1952.21
21梁思成.《中國建筑與中國建筑師》.文物,1953.(10).
22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建筑學報,1954.(1).
23梁思成.《中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林徽因、莫宗匯合寫).建筑學報.1954.(2).
24梁思成.《東亞城市建設與改造》.在國際建筑協會會議上的報告,1958.
25梁思成.《建筑創造的幾個重要問題》.建筑學報,1961.(7).
重復與變化
26梁思成 《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 2011.4 人物成就
培養人才
1928年,他剛一回國就到東北大學擔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為中國培養新型的建設者。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梁思成又想著戰后和平建設需要人才,于是回清華大學籌辦了建筑系,從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國的教育上。
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總是站在教學第一線,即使在他擔負著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況下,他堅持親自教課。他十分重視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所以 他 除了講授中、外建筑史外,還經常給剛進大學的學生講建筑概論,擔任低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他不但具有淵博的知識,而且善于深入淺出地、用生動的語 言和比喻向學生講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師的任務和建筑師應該怎樣工作等。他善于從課內到課外,經常教育和引導學生時刻注意周圍的環境,觀察所見到的建筑,研 究與建筑師有關系的一切事物,啟發學生對建筑事業的責任感,培養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興趣和感情。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堅持的嚴謹學風也貫穿在他的教育工作 中。他審閱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的論文都是逐句修改,從內容到錯別字,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放過。他不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師和學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 筑,能隨手勾畫出這些建筑的形象和記住它們的建造時期。他不但培養學生的高超技藝,同時也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作風,反對少數藝術家的所謂不修邊幅的那 種散漫習氣。他強調一個建筑師要對一個工程負責,必須要有嚴格和科學的工作作風。他要求每一張設計圖紙都要制圖清楚,尺寸準確、連寫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級 的規定,文字與圖分布均勻,干凈利索,一目了然。
建筑理論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雖然以主要精力投入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 業,但始終不忘他從事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 在中國創造出新的建筑。梁思成早在青年時期就到過歐美許多國家,參觀過各國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和建筑。他清楚地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它自己的傳統文化,一 個國家和地區的建筑也多具有自己的傳統風格。人類進入20世紀,物質文明大大提高,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在這樣的時代,中國新的建筑應該是 什么樣子?將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這個問題長久地在他腦海中思考著。
早在30年代,他總結了近代國外建筑的發展和近百年中國建筑的狀 況,他 提出既反對全盤 西化,將洋式建筑照搬進來,也反對那種完全仿古的做法,認為這決不是中國新建筑的方向。他向往著一種既能用新技術、新材料,又具有民族傳統的新建筑形式的 出現。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各國都在準備著戰后的和平建設,討論著新城市的理想規劃,探索著新住宅的多種形式。梁思成也向往著自己祖國 在勝利后的建設,他在四川鄉下讀著國外新出版的書刊,研究城市規劃,住宅建筑新的理論;他著書寫文,探討中國新時期的建筑設想;但是,在舊中國,他的這種 向往和主張是不可能實現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梁思成向往已久的新建設終于在中國大地上開始了。人民政府給予梁思成以極大的信任, 委任 他擔任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副主任,他開始為新中國首都的建設日夜操勞。他四處寫信,邀集國內建筑專家來北京籌建國家建筑設計機構,以擔負起新中國的建設 任務;他參加制定國家基本建設的計劃,提出不要只著眼于個別工程的興建而必須著手制定一個省,尤其是每一座城市的整體規劃。
1950年 初, 他與都市計劃委員會的陳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他們根據北京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的性質,預見到北京的長遠發展,提出將新的政府行政中 心區放在舊北京城的西郊。他們從新行政區占地面積、交通聯系、長遠發展等幾方面加以分析比較,論證如將這個新區放在舊城之內則將帶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 難。他們認為北京舊城是一座規劃嚴整,保留有眾多文化古跡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他們主張把這座世界上少有的歷史名城保留下來,在改建中保持它 的傳統風格。
1950年,梁思成帶領清華大學建筑系的教師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1951年,他又組織教師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并擔任紀念碑設計委員會的領導,在他主持下確定了碑形的式樣。梁思成就是這樣,懷著滿腔熱情,以一個技 術專家的極大責任心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之中,他自己說:差不多每天都在興奮激動的心情中度過高興愉快的一天。
在繁忙的工作中, 梁思成始終沒有忘掉為新中國創造新建筑的理想,始終沒有停止對建筑創作理論的探索。他學習了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論》,尤其是其中關于新中國文化的論 述,受到很大的教益,他認為新中國建筑也和新中國的文化一樣,應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他寫文章,作報告,連續發表了《中國建筑的特征》、《中 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中國建筑與中國建筑師》等,熱情地介紹中國建筑傳統,論述建筑創作的主張。他十分注意新建筑的實踐,對于北京民族宮、美術館這 樣較多的應用了大屋頂和古代建筑裝飾的建筑,梁思成并不認為他們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民族形式;他發現有些地區、有些農村的住宅采用了中國建筑的橫向開間比 例,用普通磚砌出少許具有中國風格的裝飾,他十分高興地認為這可能是創造民族形式的廣闊途徑。可以說,在建筑創作這樣復雜的學術問題上,幾十年來,梁思成 始終在進行著思考和探索。
1963年,他為促進中日兩國的友好,特地設計了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在這項設計中,梁思成根據1200 年前 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在日本興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實,特地采用了中國唐代建筑的式樣和風格,以象征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在揚州市建設局 的具體領導和組織下,這一組精美的紀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榮獲中國優秀建筑設計一等獎。
1962年,梁思成帶著助手 又開 始了對宋《營造法式》的研究工作。《營造法式》是中國宋朝朝廷頒行的一部關于建筑制度的法規的書,是中國歷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經驗總結。但是由于留 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稱與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難讀懂。梁思成在青年時代就有志于研究此書,從30年代開始就決心將難于理解的論述和名稱加以 注釋,用現代科學制圖方法畫出宋代建筑的圖樣,這樣做對深入研究中國建筑的傳統技藝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此項研究由于難度大始終沒有完成,1965年, 梁思成終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這時,他雖然已經60多歲了,身體又多病,他們仍滿懷信心地表示:要為社會主義干他一二十年。然而,1966年開始的文 化大革命,使這位學者被迫終止了一切工作。
梁思成先后著書5種,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共150多萬字,現已整理成《梁思成文集》(1 — 4)全部出版。他和他領導的科學研究集體因為在中國古代建筑理論和文物建筑保護這個領域取得突出成就,198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 員會頒發證書,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領導的集體在中國古代建筑理論及文物建筑保護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貢獻,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 等獎。梁思成的學術成就也受到國外學術界的重視,美國有專門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學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專著《圖像中國建筑史》。專事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著名 學者李約瑟說: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筑歷史的宗師。
保護奈良
1944年,為了取得對日本作戰的最后勝利,美軍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空前規模的大轟炸,到1945年,日本已有199座城市遭到轟炸,城市建筑被毀平均在40%以上,最高達90%。
但是惟有日本古都奈良是個例外,好幾次,飛機飛到奈良上空,沒扔炸彈就飛走了。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地保持有眾多的古代建筑以及占有全日本十分之一的國寶級文物,而被宣布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
使京都奈良免遭轟炸的,則是位對東方古建筑有特殊感情的人——梁思成。
當年,是梁思成勸阻了美軍對奈良的轟炸。他面對布朗森上校的不解,懇切地說:上校先生,要是從我個人的感情出發,想到四萬萬中國人蒙受的深重災難,我是 恨 不得馬上炸沉日本四島的。然而,一種職業與歷史的責任感,讓我馬上冷靜了下來。上校先生,您大概知道,建筑這一詞在英語里叫 Architecture,原是巨大工藝的意思。所謂巨大并非指它面積與體積,而是指它是人類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和藝術發展的綜合體。因而, 建筑又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征。但它絕不僅僅是某一個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結晶具體象形的保留。我圖上所標上的地方,保留著東方最古老的建 筑。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法隆寺,那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一旦炸毀,那是永遠無法補救的。就像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只剩下一些短柱了,它輝煌壯偉的原 樣,現代人誰也無法見到了。外行人往往誤以為完全可以重修再建。然而,在巴特農神廟的殘址上,再豎起幾根石柱,補上精美雕塑,那就像給維納斯補上斷臂,那 還能是巴特農?還能是維納斯嗎?以一個東方古代建筑著名專家,以一個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學者呼吁保留建立在日本的人類文明的古代建筑,這本來就使人感動而 可信。布朗森上校是個懂得藝術的人,他被說動了。不過他告訴梁思成,計劃還要最后上級將軍批準,他是位西點出身的三星將軍。
聽了這話,梁思成抽出一只紅筆,在兩處打了三個星的地方,又各加了一顆星,說:在兩處,京都和奈良,可是東方古代建筑藝術上的四星將軍啊!——當年, 也正是梁思成根據考證確認,唐代鑒真大師去日本后主導設計的唐招提寺,完全是根據中國五臺山佛光寺建造的,一模一樣。
當梁思成的報告和地圖送到將軍處時,將軍長時間沉默了。他說,有人也向他提過類似的建議,但統統都沒有梁思成的報告那樣使他震撼,令人嘆服。
正是因為梁思成的努力,才使得宏偉的奈良地區的建筑得以保留。
奈良被宣布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紀念日時,《朝日新聞》特刊一文——奉為《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梁思成建筑獎是為了激勵我國建筑師的創新精神、繁榮建筑設計創作、提高我國設計水平而設立的,是授予我國建筑師的 最高榮譽獎,并被定位為中國建筑師的終生成就獎。經國務院批準,原建設部于2000年設立了梁思成建筑獎,由中國建筑學會承辦,以表彰和獎勵在設計創作中 作出重大成績和突出貢獻的杰出建筑師。 人物評價學風嚴謹
梁思成在學風上要求嚴謹,在學術上平等待人。當他聽到教師和助手們在學術上的不同意見,包括反對他的看法的意見,總是很高興地與大家一起討論,從不把自己 的 看法強加于人。梁思成為培養人才,在學術上是大公無私的,他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傳授給年輕一代。無論他過去積累或新近獲得的資料,他從不保密,盡其所有地 為大家所有。在梁思成去世后,遵照他生前的囑咐,將他收藏的豐富的圖書資料捐贈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清華大學是梁思成一生鐘情的地 方,美麗的校園不僅記載了他成長的足跡,而且留下了父親梁啟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他在這里學習生活了八年,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長大成人。
1928 年從美國學成歸來,雖然他最終選擇到東北大學工作,但和清華的聯系始終沒有斷掉。1931年, 他加入中國營造學社之后,與清華的聯系日趨密切。他和林徽因的朋友有很多是清華的教授,在1933-1934年,他還兼任清華大學的教授,講授建筑學。也 許正是與清華之間久已存在的濃厚情結,導致他在抗戰勝利后幾乎沒有太多猶豫就毅然選擇到清華大學創辦建筑系。這之后,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梁思成再也 沒有離開過清華,一直到1972年病逝。
梁思成十分注意在清華建筑系的師生中樹立民主的作風,努力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鼓勵大家暢所 欲言。梁友松至 今仍記得上學時的民主氣氛:那時四個年級在一個大教室里,我覺得很有好處,高年級的同學固然常到我們的圖板邊提意見,我們也常常對高年級的作品評頭論 足,言之有理也好,胡說八道也好,至少系里形成了一種學術民主、互相切磋的風氣……我和比我高的四個年級的同學老混在一起,一道聽梁先生和林先生講課,聽 蔡方蔭和侯仁之的 講座,一道跳土風舞,一道和老師們過節聯歡,一道進城去游行。所以雖然在年齡和學識上有差異,但這四個年級的同學感情竟如同班一樣,我后來覺得這正是梁先 生施教的方式,一方面學術民主,鼓勵學生表達不同意見,另一方面讓大家互相影響,互相取他人之長,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種樸質的學風不茍同、不固執 也不拘泥,心胸開闊,接納百川。
人格典范
作為一名學者,梁思成不僅自己胸襟坦蕩,敢講真話,敢于堅持真理,而且將做人與做學問并重的思想充分體現在教育實踐中。他要求學生要善于主動地向周圍的人 獲 取知識,要尊重別人,不斷查找自己的不足,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同時要說真話,要有自己的觀點,切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在文化大革 命中歷經磨難,甚至家破人亡,但敢于堅持原則的初衷不變,對建筑學事業的熱情始終不減,用實際行動體現了梁思成的人格與風格。
清華教學二十余載,梁思成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建設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在學生們的心目中,他已經成為一座永遠的豐碑--學問大家,人格典范。而梁思成的雕像就佇立在美麗的清華園。
1956 年之后,由于政治運動不斷,加上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社會活動任務,梁思成很難再潛心學術研究。這一時期,他在 古建筑研究領域最突出的貢獻當數《營造法式》(上卷)的出版。由于種種原因,20世紀40年代,在完成了本書部分內容的研究后,工作停頓下來。1961 年,梁思成又重新著手研究工作,清華大學特地選派了樓慶西、徐伯安、郭黛姮三位青年教師作為助手。研究工作進展得很順利,一年之后,完成了這部書大木作 制度以前的文字注解和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和大木作制度的圖樣,以及有關功限、料例部分。1963年,研究成果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定 名《營造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