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一度高達6億美金的O2O洗車及養護平臺博湃養車于4月5日凌晨在博湃養車微信公眾號發布公告長文《認識這么久,第一次說再見》,正式宣布破產倒閉。早在2015年底,鈦媒體《上門保養O2O死亡名單:博湃養車因資金鏈斷裂,停止業務》就曾報道其因資金鏈斷裂而全面停止服務,博湃養車的倒閉為曾廣被看好的汽車上門保養O2O創業帶來連鎖反應,未來或加劇該領域洗牌。
上門保養O2O不適合燒錢模式
博湃養車成立前后諸多汽車上門保養O2O企業出現,以博湃養車為首,這些新興的上門服務的O2O創業公司在2014—2015年席卷中國整個汽車行業,一度引發整車廠及4S店經銷商“恐慌”。在整個汽車上門保養O2O領域內,除了博湃養車之外,能叫上名字,有途虎養車、卡拉丁、e保養、弼馬溫、易快修、車小弟、優優養車、車螞蟻、養車無憂、車點點等,但在燒錢大戰之后諸多平臺紛紛倒閉,作為服務維度較深、涉及汽車后市場多個環節的上門保養O2O到了反思時間,其實它們并不適合燒錢模式。
燒錢誤區一:單個用戶獲取成本太高
上門保養O2O燒錢大戰期間包括博湃養車、卡拉丁、e保養等在融到錢后,類似1元洗車、99元保養、免費檢查等活動層出不窮,大家在“燒錢”的路上跑得不亦樂乎。體驗過博湃養車服務的車主算過一筆賬,以一項折扣價為90多元的換機油、機油格及45項安全檢查項目來講,博湃養車派出一輛保養車上門的油費和折舊費、三個技師(包含來回途中及上門保養數個小時)的勞務費、機油優惠等多項加起來成本高達400元左右,一次90元的服務各種補貼近300余元。
在2015年流行的以補貼換用戶的O2O創業思潮影響下,以及越來越多入局者搶奪市場,2015年幾十余家上門保養O2O企業基本都在瘋狂燒錢。其他例如餐飲O2O、出行O2O,補貼5-10元就能獲取一次用戶消費,而上門保養O2O平臺每次用戶消費,獲取成本均價在近百元甚至數百元。
2014年滴滴打車CEO程維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自曝兩年時間燒掉15億元,當時滴滴打車用戶量突破了1.5億人,高峰期日訂單量達1217萬單,平均單用戶燒錢10元左右,平均單訂單獲取成本不到幾毛。近期,滴滴公布了2015年的訂單總量為14.3 億,雖然滴滴多年來燒的錢之巨讓人咂舌,但從成績來看,還可以接受,14.3億的訂單總量,靠賣廣告都能回收之前的燒錢成本。
而博湃養車2014年9月獲得創新工場千萬元級A輪,2015年3月京東、易車等參投的B輪1.1億元,至倒閉時燒掉的錢為一億幾千萬。2015年擴張至全國22個城市,月訂單超過15萬單。以A輪融資至2015年底停止服務16個月均15萬單(平均訂單應低于最高值15萬單)來算,單個訂單的補貼成本為60-70元。據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汽車保有量達1.72億輛,以互聯網公司2/8定律來算,博湃養車想要成為巨頭要服務到8成1億3千萬的汽車,想要用燒錢來完成這個目標,需要燒掉近百億元人民幣。恐怕除非阿里、騰訊原意兜底,任何創投機構都難以承擔這種驚人的投入。
燒錢誤區二:痛點在服務而不是廉價
作為一個剛買車的新車主,很了解車主的內心,如果能夠享受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占用大量時間的汽車保養工作,那簡直是太棒了。上門保養O2O在我眼中看來最大的價值是服務維度的提升,讓以前車主必須開車到4S店、維修保養店甚至路邊門市的繁瑣中解脫出來,就像洗車O2O一樣,為車主解決了必須要抽出時間的煩惱。
而以博湃養車為首的上門保養O2O們來說,大多數在用價格吸引來擴張圈地,過渡的重視燒錢,反之忽略或者說因為補貼難有更多的投入在提升服務之上,投入了大量的錢卻未能提高服務體驗。為此我們就來一探上門保養O2O在服務上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