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參加一些公開的創業活動時,天使投資人蔡文勝都有同樣的感慨,場下的創業者總喜歡一蜂窩地跟嘉賓交換名片,然而他自己的真實感受卻是,一圈下來幾乎沒有能讓他記得住的創業者,而這種盲目無效的溝通對企業也沒有意義。
從企業的角度而言,在需要融資時究竟去找誰要錢是困擾大部分創業者的最核心問題。在蔡文勝看來,與其像大海撈針似的在一些創業活動上向投資人廣撒名片,還不如在參加會議之前,對于所能接觸到的投資人的生平簡歷、投資機構的風格及理念、過往投資的項目做一番了解,這種準備充分后的溝通反而會更順暢,也會給投資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實,蔡文勝認為,這種找融資前需要做好的功課與在互聯網創業時需要做好的準備其實是同一個道理。
“移動互聯網到今天已經進入‘紅海’。”蔡文勝發現,“我們3年前說移動互聯網的創業機會時,可能很多人都會半信半疑,所以那時候是講創新創造。但事實是,互聯網的爆發速度已經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創業的速度也在加快。”
“作為草根創業者,現在的互聯網創業難度在增大,單純靠個人的一個主意已經很難成功了。”蔡文勝直言,“由于產品更新速度太快,靠個人慢慢往前走已經沒有機會了。”
對此,在創業之初想清楚要走的路在他看來就變得非常重要。蔡文勝的經驗是,許多人創業或是投資,喜歡去想三五年以后整體市場和行業的格局,而在互聯網時代,有很多東西都變得很快,想清楚趨勢很重要。
“你現在要想三年后這市場上誰會是老大?比如說微信會比較重要,那如何利用微信來做你的東西就非常有意義了。這種做法在其他的行業也同樣適用,比如做醫療,你應該想3年后醫療行業市場會如何分布,大概誰會跑在前頭,你的企業在里面會占據什么樣的地位。”他說,“想清楚這些會更有意義,而這種預估與判斷還能調整創業者的整個創業結構。遠比在創業初期就空想著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能增長多少有意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