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附近一家倒閉了的火鍋店,華麗的變身成為一家專門賣水果的店。當店鋪是火鍋店的時候,店里面很少會有顧客選擇在這里就餐,上班勞累了一整天,下班唯一想要做的事情可能就是盡快回家休息一下。再加上餐飲行業存在的三高因素(房租、人力、原料),倒閉成為了火鍋店必然的選擇。而變成水果店的時候,門口卻已經排了很長很長的隊伍,順帶著買點水果回家,看著店里面五顏六色的水果可能心情都會好上很多。
同樣的地理位置,同樣都是匆匆忙忙趕著下班的人,同樣的店面為什么在提供不一樣的服務的時候,就會產生如此大的變化,可以說是起死回生了。
這件事情引起了太保的反思,是因為用戶沒有就餐需求嗎?
明顯不是,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吃晚飯,而火鍋店正處在公司到地鐵的路上,可以說是占盡了地利優勢,用戶也有很強的需求,但為什么餐館與用戶之間就達成不了交易呢?
這其實和現在移動互聯網的大環境非常類似,很多產品能夠幫助用戶解決了某種需求,用戶也有尋找一種途徑去達到目的,可以說很多時候應該是一拍即合,但是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卻往往恰恰相反,用戶與企業之間總是缺少一種必要的橋梁。在太保看來,還是因為他們太想成為一個平臺了,往往忽略了如何讓用戶把這種需求給釋放出來,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做產品這永遠都不會成功的~~
幾天前,看到一篇關于物流自提服務的文章,洋洋灑灑的幾千字詳細論述了自提服務為什么會艱難推行的問題,其實我承認文章非常有價值,因為在實際生活中自提服務現在很多用戶來說并不是十分急需的事情。作者最大的敗筆,就是在于沒有考慮一系列的問題,什么樣的人需要自提服務?如果家里整天都有人的話,誰還愿意特意跑去便利店等場所自提貨物?
如果周邊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有這樣的需求,那業務肯定是開展不下去的。作者希望能夠把電商-物流-自提點整合成一個平臺,一方面初期的基礎投入就會非常之巨大,另一方面沒有考察市場需求情況,太注重平臺的效應,用純互聯網的思維去看待純線下的業務,雖然可能觀念上的確非常超前,但不符合市場規律的idea只能成為空談,艱難推行就成為了必然的事情。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對于自提點的工作人員來說,雖然便利店提供自提服務能夠為店面增加收入,但這是在他們工資沒有漲幅的情況下,額外的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如果完全沒有絲毫激勵機制的話,這中間產生的服務質量問題可想而知。
碰巧的是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關于小區雜貨鋪提供快遞自提業務的新聞,這個雜貨鋪不同于好鄰居、7-11這類連鎖的大型便利店,只是小區內的居民自建的而已。當時就和我在杭州開雜貨鋪的舅舅提到了這件事情,我的舅舅作為一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從業者,雖然不是特別懂互聯網的思維,但是對一種商業模式能否在線下成功卻有非常敏銳的嗅覺。經過短時間的調查,他就發現了自提服務中存在的巨大商機,短短兩個月現在已經日盈利超過150元了,具體是采用這樣的收費模式:
與快遞公司合作,每個月快遞公司支付一定的服務費用。
快遞公司為什么會支付這筆錢?對快遞員來說,一個個上門送貨,這增加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直接把貨定點送到太保舅舅的店里,大大節約了時間。這使得單個快遞員可以同樣時間內送更多的貨。
向上門自提快遞的消費者,每件商品收取2元錢的服務費用
自提快遞服務能否存活下去,我覺得可能有幾方面重要因素。
一是周邊地區外來人口占多,白天基本上就是空城。據我舅舅和我說,在他沒提供這項服務之前,每天都有很多快遞員在樓下找收快遞的人,因為周邊居住的大多都是駕駛員,文化水平不是特別高,有的人甚至連如何寄快遞都不清楚。白天基本上也不在住處待著,快遞員往往找不到收快遞的人,收快遞的人怕收不到快遞,這需求就產生出來了
二是提供自提服務的商家要在周邊有很好的口碑。某些快遞物件可能涉及到一些價值較高的物品,如果用戶都不信任你,那肯定業務開展不下去。太保舅舅在他所在的地方,開店已經有7年多的歷史了,他和太保說這是他能開展這項業務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積極大力發展增值服務,增加業務盈利點
令我驚訝的是,我的舅舅作為一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竟然懂得“增值服務”這四個字的意思。因為很多人知道快遞員每天都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去我舅舅店里送快遞,所以會有很多需要寄快遞的人直接提前就去我舅舅店里面等快遞員過來了。對我舅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機會,他馬上又捕捉到這其中隱藏的商機“帶寄快遞”.
用戶的時間和快遞員的時間有的時候并不是重合的,一旦的確非常急需要寄送快遞,花費幾元錢購買幾個小時的時間,我相信很多人還是有這種需求的。如果你覺得我是在亂扯,那就想想為什么你愿意多花幾百元去購買高鐵的票,而不是乘坐綠皮車呢?我舅舅和我說,現在因為來他店里面寄收快遞的人還非常少,所以必須收費,不然這人力物力太耽誤了~~等到人多的時候,就直接完全免費,畢竟如果在店里面買其他商品的話,對他來說利潤更高,具體如何個高法,做過小本生意的人相信都非常清楚。
我上面說了這么多,只是想表達一個觀念,互聯網的思維不是不好,但也不能總是希望能夠把一件事情當成一個平臺來做,非得要把項目做到多大才是一種有成就感的事情。其實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創業者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換個方向思考的話,反而更加可能成功。
也許有一天,我舅舅把周邊地區的自提業務都拿到自己手上的時候,完全就可以對外擴張了,這比一開始就想鏈接連鎖便利店-電商平臺-物流,是不是要靠譜多了。
不要總以為有些商業模式很難實施,線下早有很多人已經悶聲獲得很大成功了,可能他們不能把自己經驗寫成文章給大家分享出來,但是他們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可能遠比我們要深厚許多,作為互聯網從業人士的我們是時候向線下從業者學習了。
再透露一個數據,我的舅舅因為這項業務每個月增加收入大概在5000元左右,之前開雜貨鋪每個月盈利也就在7000元左右,這收入一下增加了將近1倍,周邊小區寄送快遞的人慢慢都養成直接去我舅舅雜貨鋪的習慣,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成功,這算不算改變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呢?說句題外話,如果讓我來做這個業務,我肯定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