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歷史
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是舊上海有名的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板,經營飄染、財務等多種生意。在1910年設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錦泰昌顏料號,不僅經營有方,生意紅火,而且同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
邵逸夫還在上中學時,上海劇院笑舞臺的老板因無力還債,惟把笑舞臺斷當,邵玉軒遂派當律師的長子邵醉翁接收該劇院。
1923 年,邵家已趨敗落,所有家業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臺一家劇院。邵氏兄弟毅然賣掉房子,舉家搬進笑舞臺。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都沒有繼 承父業,全部投身娛樂圈,并棄本名而改別號依次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四兄弟別號均為大哥所起。邵醉翁自己是制片人兼導演,妻子陳玉梅領銜主演,老二 邵邨人做編劇,老三邵山客主管發行,剛剛中學畢業的邵逸夫在片場中覓一個伙計之職。長兄邵醉翁由買賣電影片子到放電影,到后來獨樹一幟,成立天一影 業公司,開始自己拍電影。邵氏兄弟下決心買來一部電影攝影機,1924年出品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該劇原是邵醉翁編導的一部話劇。
婚姻家庭
邵逸夫的身邊往往是美女如云,他也常說愛和女明星出街跳舞、吃飯、聊天,他自我評價風流但不下流。
邵逸夫一生共娶過兩任妻子,且都是相濡以沫多年。與發妻黃美珍相識于青年時期,當時正在東南亞辛苦創業的邵逸夫經由新加坡富豪余東璇引薦認識了黃美珍,兩人 一見鐘情。1937年,邵逸夫突破層層阻礙與黃美珍結為夫妻,黃美珍為邵逸夫生下兩子兩女,長子邵維銘、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云及幼子邵維鐘。這段婚姻維 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黃美珍于美國洛杉磯病逝,享年85歲。黃美珍去世時,邵氏公司停產一年為她哀悼。發妻黃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 出邵氏管理層。邵逸夫的兩個兒子長居新加坡,在那里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廈及住宅,對父親的影視帝國無接手的興趣。
方逸華于1934年出生于上 海,隨母親長大,早年是個紅歌星,在南洋一帶很受歡迎。1952年,兩人在邵氏戲院樓上的夜總會邂逅,此后四十余年,方逸華一直在邵逸夫身邊幫他打理邵氏 和無線的日常業務,邵逸夫的子女并未子承父業,方逸華始終忠誠執行邵逸夫的指令,成為其最為信賴的伴侶。直至1997年,邵逸夫發妻辭世10周年,兩人才 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注冊結婚,當時邵逸夫90歲,方逸華66歲。姓 名:邵逸夫別 名:邵sir、邵公公、六叔、邵老六職 業:電影制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國 籍:中國香港民 族:漢族身 高:暫無 體 重:暫無星 座:暫無血 型:暫無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07年11月19日畢業院校:靑年會中學 人物經歷 邵逸夫的父親育有5男3女。1907年,邵逸夫出生,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所以香港影視圈尊稱他為六叔、六老板。邵逸夫長大后,邵氏家族已經家道中落,只有一棟上海的老房子和一家名為笑舞臺的上海劇院。
邵逸夫早年就讀于家鄉莊市葉氏中興學校,與包玉剛、包從興、趙安中等為前后屆同學,后赴上海就學于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 的 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邵逸 夫在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念書時,就已經加入長兄邵仁杰主導成立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并助兄長開拓外埠發行。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 公司,這也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前身。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 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此后,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南洋鄉村巡回放映,并開設游藝場和電影院。天一影片在創業 首兩年發展迅速,其他電影公司于是組成六合影業公司,圍剿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戲院,不再播放天一的電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購入多間戲院。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幸虧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大海上飄泊一夜后終于獲救生還,并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
1932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因上海的局勢不穩,天一影業決定遷往香港發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廠。邵逸夫任制片和導演的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上映引起轟動,將中國觀眾帶入有聲時代。
到1937年抗戰前夕,天一影業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樂場,并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7]
1938年,天一影業正式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東南亞,香港、南洋地區相繼淪陷,邵氏各兄弟的電影事業大受打擊。
戰后,二哥邵仁棣回港重建業務,并于1948年將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時,邵逸夫與三哥仁枚的新加坡電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軌道。但父子公司在港的發展不順,遭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夾擊,所以邵逸夫決定接掌香港的電影生意。
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萬元買下父子公司的清水灣地皮,興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展他的電影事業。
1957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于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啟用。
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73年邵逸夫舉辦首屆香港小姐選舉,該選舉成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選美盛會。
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于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制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內地。當年他向中國保護敦煌畫展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資1000萬元。有關部門特立碑予以紀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處,類似的紀念碑不止一個,但惟有同鄉邵逸夫是炎黃子孫。
1997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迎娶方逸華,時年90歲。
2000年,馬來西亞的天映娛樂斥資4億港元購入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并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
2002 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于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 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簡悅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于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于2005年中期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來百歲誕辰。2010年1月1日,102歲的邵逸夫宣布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從2010年1月1日起,市值164億港元的電視王國TVB,開始由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79歲的方逸華正式執掌大旗。
2011年12月31日,時年104歲的邵逸夫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非執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轄行政委員會成員的職務,由時任副行政主席梁乃鵬接任主席一職, 任期兩年,邵逸夫妻子方逸華則繼續留任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自2012年1月1日起生效。邵逸夫則獲委任為榮譽主席。
2014年1月7日6時55分,邵逸夫在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 人物作品大醉俠(1966)、十三太保(1970)*、星際鈍胎(1983)、流星蝴蝶劍(1976)、香江花月夜(1966)、江山美人(1959)、成記茶樓(1974)、傾城之戀(1984)等等 人物成就有聲電影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 枚精于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 歡迎。當時上海灘搶吃電影這碗飯的公司不止一家。天一公司遭到鐵壁合圍式的圍剿。為求一條生路,老三邵仁枚想到東南亞去發展。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 邵仁枚被來自廣東、福建的新加坡華人拒之門外,幸得一位浙江老鄉的幫襯,邵仁枚帶去的幾部天一公司的片子才很快大受歡迎,一時爆棚。邵仁枚忙 得不可開交。只得拍電報回國,要六弟邵逸夫來當幫手。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趕到了新加坡,協助三哥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創業的時日里,他們像苦 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那時的放映設備還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放 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1930年,掛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后買下了美芝路的新娛樂劇院和曼舞羅戲院,專門上映天一公司的新電影。
1929 年到1933年,美國的經濟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不少電影院也不得不關門停業。邵氏兄弟決定堅持下去。同時邵逸夫也意識到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有聲 電影相比,自己的無聲狀態定將被淘汰,于是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邵逸夫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后,在他的電影院瑞安上了有聲設備。
1932年, 他 高價請來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導演,拍出了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 轟動一方。有一次在泰國放映時,觀眾硬是把留聲機砸開,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邵逸夫以后每次放電影都要派專人保護留聲機。這部電影為邵逸夫大規模進 行電影制作轟開了道路,影片成本1萬元,僅在廣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達60萬元。這一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也讓邵逸夫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 開山鼻祖。
20世紀30年代中期到二戰前,邵氏兄弟在東南亞一帶已經擁有139家電影院和9家娛樂場。然而,殘酷的戰爭徹底毀掉了邵氏兄弟苦心 經營20多年創立的龐大產業。1937年后,日寇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淡經營,直至難以為繼,被迫關門了事。戰爭結束后,邵逸夫考 察了澳大利亞和美國,迫切地感到邵氏的電影事業不應該只是恢復舊業,而是要重新創立一個全新事業。他決心要尋找一個地方,實現他對電影事業的理想。他最后 選中了香港。
邵氏影城
20世紀50年代,香港得歷史機遇,百業興盛,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辟事業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 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想搶占香港這個制高點,還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后者難度更大,關鍵要有制作優質電影的攝影廠。建廠就 得買地。香港地少供不應求,他只買得清水灣一塊地皮。那是一座荒山,夷去60英尺為平地,在上面建制片場,這便是后的邵氏兄弟電影制片廠。這項工程僅地價 和土方就花費近50萬港元。此后,從這里拍攝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遠遠超過香港其它電影公司的影片產量。
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邵逸夫到香港之前,香港的電影院實行分級制,本土出品的電影只能在低級電影院放映。 邵逸夫在報紙上大登廣告,招聘人才。不久,陶秦、李翰祥、卜萬蒼、岳楓、羅臻、何夢華、嚴俊等名導演來了;林黛、李麗華、樂蒂、張仲文、丁紅、丁寧、陳 厚、趙雷、關山等名演員也來了。此外,邵氏公司還物色到一大批攝影、制片、化妝、剪輯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劇作家也前來應聘。邵逸夫首先聘用鄒文懷當他的 《電影周刊》主編。《電影周刊》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特別是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國際影壇消息等欄目,吸引了大批年輕人。
就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后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后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 美人》。然而預算費用至少要花100萬港幣,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下當時香港 電影票房最高紀錄,并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緊接著,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楊貴 妃》、《梁山伯和祝英臺》搬上了銀幕。《梁山伯和祝英臺》在臺灣上映時,有位老太太居然連看了100多場。各種報刊爭相評論邵氏出品的電影,歐美人也紛紛 前來訂購邵氏的影片。
進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等。
創建TVB
1967 年邵逸夫創建香港無線電視(TVB),并于1971年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 富城、劉嘉玲等,乃至大導演杜琪峰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由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創辦,是世界第一大粵語和華語商營電 視臺。其經營的免費中文電視頻道翡翠臺,自1967年11月19日開播以來,一直處于香港電視頻道中的收視領導地位,是香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持有其上市旗艦企業邵氏兄弟公司74.58%股權,市值達56億元,其持股市值有42億元。同時,他通過邵氏兄弟公司和邵逸夫基金,控制市值超過200百 億元的TVB32%的股權,成為單一大股東。TVB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臺:《上海灘》、《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鹿鼎記》等巨制捧出了五虎 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女星則在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后,捧出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值得一 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選和稱號也由邵逸夫一手操辦。
2011年3月31日,香港電視廣播創始人邵逸夫將所持的26%控股股權,連同新界清水 灣 地皮,以86億港元售給李嘉誠密友、有殼王之稱的富豪陳國強。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已批準該交易,TVB逾40年的邵逸夫時代正式結束。年逾百歲的邵逸 夫由于一直未能找到接班人,宣布將出售手中持有的所有TVB股份。這單備受關注的交易終于宣告完成,包括香港富豪陳國強、臺灣首富王雪紅等在內的財 團,全數收購邵氏兄弟所持有的1.14億股,約占26%的TVB股權。同時,邵氏基金已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饋贈完成后,邵 氏基金的持股比率將降至3.64%,TVB副主席、六嬸方逸華的持股量則為0.26%。
邵逸夫獎
2002 年11月15日,97歲的邵逸夫爵士宣布設立不限種族國籍、宗教和信仰的邵逸夫獎,這是一年頒發一次的國際性獎項,將表揚世界各地在天文、數學和生命 科學與醫學等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者,每個獎項頒給100萬美元,比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的95萬美金還高,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 獎。
個人榮譽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大英帝國勛章)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
1977年獲英女王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
1988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
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大紫荊勛章)勛銜。
2005年,成為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得獎者之一。
2006年,獲臺灣金馬獎頒終身成就大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頒世紀影壇大獎。
2008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人物評價邵逸夫拍攝了中國最早的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拍攝影片1000余部,為中國所有電影制片廠之冠。擁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時期達200多家,為中國 私人擁有量之首。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電影拍攝基地,成為歷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邵逸夫家族締造的邵氏電影(SB)叱咤影視圈和商界八十載,對華語 影視圈,邵逸夫被稱為華語影視大亨。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的品牌更在東南亞街知巷聞,旗下影城物業是全亞洲最大的商業電視電影城,被稱為東方好萊 塢;邵氏家族也進軍電視業,入股香港無線電視(TVB),多年來香港無線電視制作的節目蜚聲國際,除了擁有邵氏兄弟和TVB兩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持 有大量物業,保守估計其私人資產值超過一百億港元。
很多人認為邵逸夫是商業奇才,他在各種身份的轉變上游刃有余,他的思維、策略、膽識在當時的 電 影市場沒人比得上。邵逸夫以實際行動來要求自己成為精通電影的專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好的電影和壞的電影他同樣喜歡看,他要 看好的電影好在哪里、壞的電影怎樣壞。他不但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而且他也是中國最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精通了電影中的任何 工作: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樣樣內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認真。邵逸夫制片相當嚴謹,為了保證影片質量,他對影片嚴格把 關。出現劣片,若無法補救,寧愿燒掉。
邵逸夫的成功還在于他從步入電影業時就認定,搞電影事業必須生產發行結合,方有出路。從上世紀60年代開 始,邵氏兄弟實行每月一院的辦法,在香港和東南亞,邵氏影院星羅棋布,形成一張巨大的發行網絡。70年代,邵氏影院開始闖入世界影片市場,先后在美 國、加拿大與歐洲若干國家自建戲院,或組織發行渠道,使中國影片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進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辦或代理的電影院發行網絡, 每年拍攝的40多部國產片可及時發往世界各地。這不僅娛樂了各國觀眾,對傳播中華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晚年時,邵逸夫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多變化,他 曾 經每周四次打高爾夫球,每天早上要做45分鐘氣功。他的養生之道是三不做:第一不賭錢,第二不喝酒,第三不做不正常的事。邵逸夫晚年開始著手慈善事 業,20多年間,他共向內地捐贈了47億港元,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全國各地的逸夫樓見證著他的卓越功勛。邵逸夫擁有包括娛樂業大亨、 TVB創辦人、慈善家、爵士等在內的多重身份,這些頭銜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軌跡,在娛樂工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且成就了一代人的美好記憶。他對于慈 善事業的付出和努力功德無量,他的人生在世人眼中堪稱傳奇。同時,這位大佬也有著世人不甚熟悉、甚至是始料未及的另一面。他慷慨做慈善,經營卻極為節儉; 他90歲高齡迎娶第二任妻子,多情卻長情;他早立遺囑,曾與兒子斷絕關系,顯得不盡人情;他也有太保守看走眼的時候,正是這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的碎片 拼湊出最為真實、有血有肉的邵逸夫——作為凡人,也是傳奇。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他一生愛國愛港,艱苦創業,慈善濟世,令人敬佩。邵逸夫曾 擔 任港事顧問,為香港順利回歸和繁榮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作為一位卓越的實業家,他在創造商業奇跡的同時,為香港乃至中國影視事業的繁榮、走向世界做出了貢 獻。作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來致力于支持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為促進祖國內地的教育和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加坡總統陳慶炎:雖然邵逸夫先生后半生定居中國香港,但實際上他也為新加坡作出了很多貢獻。邵逸夫曾在1985年來新加坡,參加經濟委員會會議的討論,為新加坡確定經濟發展方向和制定經濟政策貢獻自己的意見。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電影界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一代一代的新加坡人看過他們的影視劇。邵氏基金也為新加坡的慈善事業貢獻良多。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邵氏兄弟的電影事業不僅對香港,也對東南亞以及更廣泛的區域很多人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汪明荃:邵逸夫對香港的電影業及電視業發展付出很多,很值得尊敬。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頃悉邵逸夫先生逝世,深感悲痛。邵老一生富有傳奇,始終秉持愛國報國情懷和不懈奮斗精神。尤其關心 國家發展,慷慨捐助內地教育、科技、醫療、影視、賑災等諸多方面,貢獻卓著,備受尊敬。其創建的事業長在,其垂立的風范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