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30歲)開始慈善事業,截至2010年累計捐獻款物約26.39億元人民幣,幫助特困戶逾70萬。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時間出錢出力救災,被前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稱為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災區的企業家,當選全國抗震救災模范,被稱為中國首善。2010年9月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財產(截至 2010年陳光標擁有總資產約50億人民幣)。2012年8月31日,陳光標在《紐約時報》登廣告宣示釣魚島主權。2013年12月26日,陳光標用16 噸重人民幣百元鈔、共約15億元堆成墻助推經濟大普查。[2]2014年1月3日,陳光標在《環球時報》發表文章稱,愿傾盡家產收購《紐約時報》。姓 名:陳光標別 名:標哥職 業:企業家國 籍:中國民 族:漢族身 高:暫無 體 重:暫無星 座:暫無血 型:暫無出生地:江蘇宿遷出生日期:1968年7月(戊申年)畢業院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大學 人物經歷
貧困童年
陳光標1968年7月生于江蘇泗洪縣的西南崗地區。[3]靠種地為生的父母生養了5個孩子,在陳光標四歲的時候,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因為家庭極度貧困,先 后餓死,這給童年的陳光標帶來了對饑餓的恐懼記憶,陳光標決定靠自己改變命運,一定要脫貧致富的想法,陳光標10歲的時候已經開始了對創業致富的探索,那 時,上小學的陳光標,利用中午放學時間,用兩只小木桶從二三十米深的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擔挑到離家1公里的集鎮上叫賣,一分錢隨便喝,每天能賺個兩三毛 錢。開學的時候要交書本費1.8元,當交完自己的書本費后,他聽說鄰居家的孩子還沒有錢交書本費,就去學校幫他把書本費交了。
三四年過后,陳光標的生意很快升級,17歲成為家鄉遠近聞名的少年萬元戶,28歲創立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公司--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2000年組建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致力于再生資源利用和新型材料制造等朝陽產業,陳光標的事業再上臺階。不過,陳光標真正引人注目的,并不是他這些頗具傳奇色彩的創業經歷,而是他持之以恒地譜寫著新時代愛的華章。
在陳光標看來,慈善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捐助行為,而是以道德和愛心為基礎,源自社會需要而發自內心的捐贈。同時,慈善也是一種分配機制,能夠有效實現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陳光標將慈善公益變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項事業。
十三歲暑假的時候,陳光標開始每天騎著自行車跑十幾里路去賣冰棒。后來,陳光標又做起販糧的買賣,從開始的騎自行車販糧到用拖拉機販糧,從一天賺個5、6元 錢到一天能掙到300多元錢,陳光標在致富路上嘗到了甜頭,17歲那年暑假結束的時候,陳光標掙了兩萬元錢,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陳光標正是在 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逐漸積累經商的經驗。在從商磨練的同時,陳光標并沒有荒廢他的學業,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課余或是節假日的時間,他一直保持著自學習慣。
艱苦創業
1985年,陳光標考入南京中醫藥學院,畢業后,陳光標回到了家鄉創業。
1985年9月—1990年6月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獲醫學學士學位。
1991年,23歲的陳光標離開家鄉,再次踏上了到省城南京創業淘金的征程。
1996年,陳光標與張婷結婚。
1997年,陳光標創立了屬于自己的首家公司——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1999年,陳光標考入南京大學商學院研究生,并以南京大學EMBA碩士畢業。
1999年9月— 2001年3月南京大學商學院學習,獲工商碩士學位;
1990年7月-1992年3月南京中醫學院門診部、南京中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工作;
1992年3月-1994年8月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應用開發中心副主任;
1994年8月-1997年3月南京紅光醫藥公司辦公室主任;
1997年3月-2003年4月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公司董事長;
2003年創辦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
2008年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攻讀EMBA學位。
2010年春節,陳光標在CCTV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被作為中國2009年道德標兵而特約出席。
2010年09月09日 ,陳光標在北京接受了中華慈善總會會長范寶俊頒發的聘書,受聘擔任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
2012年2月8日,陳光標參加江蘇省兩會的小組討論,他的江蘇省兩會提案內容就是建議人民幣改版,在人民幣上印上《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名篇名言,以弘揚傳統文化。
2012年8月31日,陳光標在美國《紐約時報》上登出半版廣告, 鄭重向美國政府、美國人民聲明,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2013年3月26日,陳光標在四川成都接過四川眉山市洪雅縣人民政府的一份特殊的聘請證書,正式成為洪雅縣環境大使。
2013年6月15日,陳光標肩挑兩捆百元鈔票走上李琳公益慈善基金會在北京飯店舉辦的慈善晚會,并當場捐款,以支持青年創業。
2013年7月,陳光標以向社會捐款450萬元的方式度過了45歲生日。
2013年8月11日,陳光標在美國《紐約時報》上刊登半版廣告,呼吁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要參拜靖國神社。
個人生活
陳光標,除了從事各種慈善活動,近日來也舉辦了自己的演唱會。陳光標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陳環境,是和前妻生的,一個叫陳環保,和老婆張婷生的。
1996年,正是陳光標事業最困難的時候。也正是在這一年,張婷決定嫁給這個窮得連單人間都租不起的男人。隨后,她拿出自己的工資,甚至借來她父母的工資,統統交給他支持他去創業。
和陳光標的健談相比,張婷不愛多話,但他卻始終牢記著她對他說的每一句話。那些話,激勵著彼時陷于絕境的陳光標奮 起。陳光標是個既浪漫,又注重實際行動的人。雖然工作很忙,但只要有一點空就會帶張婷出去旅游。每次出差回來,他還會給妻子帶禮物,有時實在沒什么好買 的,他就會帶一朵花回家,讓張婷既開心又感動。
1、慈善不是一時一地的陣地戰,慈善是長征,而且永遠沒有終點。但慈善不是苦難的長征,而是快樂的長征。慈善不分民族,不分國界,不分信仰。捐贈者快樂,受捐贈者也快樂,在慈善長征的路上,一路都是歡聲笑語。
2、活在人們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獨死在存折單上的守財奴光榮、偉大。
3、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成果,應當成為企業家的價值觀。
4、財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獨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條河,就要學會與他人分享。
5、我就要高調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來做,你來和我爭中國首善這個稱號。 人物成就 連續4年獲得中華慈善獎;
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范;
中國十大杰出志愿者;
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連續三年進入中國慈善家排行榜;
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行為楷模 人物評價 在中國,高調行善的陳光標在民間的褒貶不一,討厭他的人,認為他太高調,只是為了賺名聲,只是沽名釣譽;他的支持者則認為,他是真心地做慈善,希望褒獎的心無可厚非。在有些人眼中,陳光標是一個執著慈善,性格直率,聰明地利用自己影響力的中國企業家。十余年在中國捐助了14億元人民幣,每年捐助企業近半的利潤,用在慈善事業,稱得上是相當地豪爽大方。胡錦濤、溫家寶對其贊許有嘉。但因中華傳統文化里,向來標榜謙遜低調的傳統價值,所以如此地高調行善的他,每每都會被許多人譏諷,往往在偽善與行善的區隔中惹來許多來意不善的評論。
2011年《南方人物周刊》附上對話記錄,稱陳光標指責記者擾亂社會和諧,表示政府部門已經盯上記者。對于記者租過誰的汽車、住過哪間賓館、采 訪了誰,以及身份證號碼,陳光標都了如指掌。2014年1月,網上重啟對陳光標的質疑,懷疑其公司每年只有幾千萬營業額卻聲稱盈利數億,并懷疑他的多項捐 款并未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