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的時候,廣州舞蹈學院去長沙挑選學生,由于有良好的藝術體操功底,劉蕓被特招進了廣州舞蹈學院少女舞蹈團,進行了為期4年的專業民族舞訓練。1997年,劉蕓畢業后被分配到廣東南方歌舞團,成了正式的舞蹈演員。但之后,倔強的劉蕓不甘愿一輩子給人伴舞,她希望考上大學。于是她辭去了別人眼中的鐵飯碗,回到長沙埋頭苦讀了一年。2000年劉蕓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
2001年,剛剛成為一名大學生的劉蕓便獲得一次表演機會。雖說中央戲劇學院不準許大一學生拍戲,但剛巧有個角色適合她,導演又是老師的朋友。最終她獲得了許可,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視劇《命運的承諾》。
2002年,劉蕓參演了由韓寒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三重門》,飾演沈溪兒一角。遺憾的是該劇由于沒有掩蓋原作的批判鋒芒,被廣播電視局所禁,直至2004年才登陸電視熒幕。同年,劉蕓還參演了電視劇《我為歌狂》《新五女拜壽》以及自己的第一部電影《走向太陽》。
2003年,劉蕓參演電視劇《大漢天子2》,飾演堅忍又不失可愛的奇女子秋嬋。該劇的播出為她收獲了不少的人氣,開始被觀眾關注。
2005年劉蕓又先后出演了《大漢巾幗》《紅拂女》等電視劇。
2006年6月,張紀中版《鹿鼎記》開拍,劉蕓被選中出演小郡主沐劍屏。金庸先生還親自打電話給劉云,幫助她更深入的理解這個人物。《鹿鼎記》播出后,劉蕓受到肯定。制片人張紀中贊劉云像青蘋果,導演于敏也稱:劉蕓的出場非常關鍵,《鹿鼎記》整個劇的調子就是根據她的出場來定的。 隨著《鹿鼎記》在港臺、日本等地區的走紅,劉蕓在香港、海外等地的人氣也隨之上升,香港地區的影迷昵稱她為"內地版阿Sa。
2007年5月初,《時代周刊》記者來到北京,想做一期關于中國80后這個特殊群體的文章。《時代周刊》拿到多個80后藝人資料,一眼相中了劉蕓,說她長了一張非常東方的臉,看上去干凈、漂亮、意志力堅強。最后登上了《時代周刊》八月刊的封面,成為了繼章子怡、李宇春之后,第三位登上該封面的中國藝人。
2008年起,劉蕓先后拍攝了《戀戀東麗湖》《鉆石王老五的艱難愛情》《牽掛》等影視劇,其中以翻拍自經典老劇的電視劇《新一剪梅》最具代表性。
2012年,劉蕓主演了由好友甘薇制片,應采兒、熊乃瑾等好姐妹參演的網絡劇《女人幫·妞兒》。該劇首款預告片在微博發布后,當日轉載量便過萬。5集播放量超過5000萬,成為國內首部在首播期內流量增長最快的自制劇。同年,劉蕓還與文章合作了賀歲電影《親家過年》,被觀眾評價為溫暖的電影。
2013年,劉蕓主演了電視劇《艾樂樂的羅曼蒂克》,同時還客串出演了《失戀33天》《小爸爸》《回到愛開始的地方》《硬漢奶爸》等影視劇。2014年,劉蕓與蔡琳、高梓淇等聯袂主演講述方哈兒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電視劇《傻兒傳奇》。
2015年,參演的青春愛情電影《再見我們的十年》將于6月12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
個人生活
2009年7月9日,劉蕓發表博文《大聲通知》,宣布自己希望改為身份證上的原名劉云,并表示過去的劉蕓是自己改著玩的的藝名。2009年8月22日,劉蕓再度發表博文,表示倆月了,從媒體到好友們,連叫帶寫的沒一個習慣白云的云,都特執著的寫著我原來的藝名劉蕓。因此自己還是繼續沿用原來的藝名劉蕓。
2010年5月26日,劉蕓在西安與歌手鄭鈞注冊結婚。
2010年10月23日,劉蕓于美國洛杉磯當地時間23日清晨產下一六斤男嬰,母子平安。
2013年8月5日,劉蕓與鄭鈞在馬爾代夫補辦婚禮。鄭鈞在現場彈唱《愛的箴言》獻給劉云。
2013年12月12日,劉蕓發表微博留言正式改回原身份證上的云。用了十年的藝名,劉蕓改回原本的名字:劉云 。
2014年12月29日,劉蕓發表微博留言正式正式改回藝名的蕓。 人物作品
電視作品
年份
劇名
角色
電影作品
其他影視
年份
劇名
角色
MV拍攝
日期
歌手
歌曲
備注
電視節目
時間節目名稱合作電臺2015星廚駕到江蘇衛視雜志大片
美國《TIME》封面
《時尚芭莎》
《時尚健康》
《型男志》
《精品購物指南》
《優雅》
《尚舞》
《影視圖書周報》
《北京電視周刊》
《精品購物指南》
《花溪》
《汽車畫報》
《新民bella》
《上海服飾》
人物成就 曾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人物評價 劉蕓身穿黑色夾克和破洞牛仔褲,甚是瀟灑,真的是太美了 (新華網評)。劉蕓是個長沙女生,但人人都說她長得像個異族美女。她本是吃湘菜長大的,在北京卻只吃川菜;她有很多化妝品,卻一點也不會化妝;她自以為很成熟的時候,其實很幼稚;可是當她真的成熟起來以后,她又常常覺得很茫然;她有很多短裙和靴子,卻喜歡男孩子的冒險把戲 (湖南在線評)。
劉蕓亮麗的外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出演《紅拂女》、《大漢天子2》等眾多高收視率作品后,不僅演技日趨成熟,人氣也迅速上升,之后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成為了中國八零后新生代的代表。
劉蕓代表了中國剛剛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他們年輕、快樂、不愁吃穿、無拘無束、真實自然。(《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