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英高中就讀于北京育英中學。在原北京廣播學院就讀時,曾長期訓練主持兒童廣播《小喇叭》。1983年畢業后在江蘇電視臺從事新聞播音,1986年上調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工作。
1997年被聘為播音指導;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學會副會長;主持人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常委。北京廣播學院兼職教授。
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屆中國十大女杰;中央電視臺業務指導執行主席、播音組組長、主持人大賽評委會主席;《新聞聯播》播音員、元首出訪隨團記者。
丈夫:張宇燕,1960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姓 名:李瑞英別 名:瑞英、英英職 業:主持人、播音員國 籍:中國民 族:漢族身 高:暫無體 重:暫無星 座:巨蟹座 血 型:暫無語 言:暫無生 肖:暫無愛 好:暫無出生地:北京市出生日期:1961年7月16日畢業院校: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經紀公司:暫無 人物經歷 李瑞英高中畢業考大學的前夕,依然沒有任何報考播音員的想法,和播音結緣是在高中的另一名同學的主意下,趕往當年的北京廣播學院陪著報名,從此改變了李瑞英的人生。
在北京廣播學院的傳達室,李瑞英在報名的間隙碰到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天性愛玩鬧的李瑞英看到很多學生報名,自己不知哪里來的勇氣,竟主動請纓給老人讀報紙。老人問其緣由,李瑞英說,您老耳濡目染應該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她現場讀報,讀完后忙向這位老人討教,老人的回答讓她充滿自信,考北廣不離十。
后來李瑞英順利進的考入北京廣播學院,而讓她驚訝的是當初給她指正讀報感覺的老人就是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著名教授張頌。
家庭生活
1987年,李瑞英和張宇燕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作為央視《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李瑞英的名字家喻戶曉,她成了名副其實的名人。盡管她做事一向低調,但仍然擔心自己的名氣會讓兒子有一種優越感,對他的成長不利。李瑞英從兒子很小時就對他要求得很嚴格。
有一天,一家三口出去吃飯,有幾個人認出了李瑞英,圍過來請李瑞英簽字,合影留念。兒子好奇地問:他們干嗎找您簽字,您和姚明一樣是名人嗎?李瑞英急忙說:媽媽不是什么名人,只是從事的工作特殊,這張臉被人們熟悉而已。兒子你要記住,不管媽媽怎樣,你是你,我是我,你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屬品,明白嗎?兒子用力地點點頭(熱點人物)。
結婚20多年了,李瑞英和丈夫相敬如賓,恩愛如初,兒子也聰明懂事。家庭的和睦,溫馨也讓李瑞英和張宇燕在事業上獲得了成功。
學術成果
1997 年,當選全國最佳新聞工作者。1998年,獲全國播音作品一等獎、政府獎。2009年,榮獲第七屆中國十大女杰稱號。她勤于撰寫、翻譯 播音論文,九五攻關課題中國電視概論——《中國播音學》第36章獲教育部優秀論文獎;從大眾傳播學看播音與主持位置等論文受到好評。她多次參與組 織播音學術研討會。由她主編的《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與主持人》,匯集了我國著名播音員、主持人撰寫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非常強的學術著作。
萌生過放棄播音的想法
李瑞英考入北京廣播學院后,在授業恩師張頌的帶領下,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李瑞英必須從頭開始學習漢語拼音。一些聲母、韻母每天都要反復地練習。記憶中,李瑞英在北京廣播學院的小樹林里每天早晨六點半練聲,北京廣播學院的許多老師還要求他們這些學子每天必須讀《人民日報》。
這樣的艱苦訓練,按理說李瑞英應該是進步很快了,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一段時間后,李瑞英竟然找不到當初剛進北京廣播學院的自信了。情急之下,李瑞英想過轉到新聞系或者其他任何系。至于轉系的原因,李瑞英說是自己沒有當上三好學生。
然而,這樣的想法在碰到恩師張頌之后忽然打消了。張頌鄭重地對李瑞英說,來北京廣播學院學習,所有的學習都是打基礎,打基礎是給自己打的。此后的李瑞英不再 有轉系的任何雜念,四年里,李瑞英起早貪黑學習了大量的播音知識,在演講中,李瑞英謙虛地認為自己只是學會了最簡單的吐字發聲。
積累知識是個人成長必要因素
畢業后,李瑞英并沒有留在北京工作,而是被分到了江蘇電視臺。在江蘇電視臺的日子里,李瑞英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在那里,李瑞英干過主持人、記者,而在所有的歷練中,李瑞英認為自己最適合從事的工作仍然是新聞主播。
1986年,李瑞英步入中央電視臺繼續歷練。作為央視的主播,李瑞英的壓力異常巨大,無論在家里還是在臺里甚至在出差,李瑞英總是要翻看《新華字典》、《漢語成語詞典》。到現在她已經能夠認識《新華字典》的所有字,并能說清楚每個字的意思。這一點,李瑞英說她的榜樣是中國著名播音大師夏青。
她說,夏青幾乎能把《新華字典》背下來。(熱點人物)
播音工作崗位25年,使她成為《新聞聯播》的標志之一,她的出鏡率高到讓她世人皆知。李瑞英作為這個節目的主播,主持風格端莊、大方、得體,語言規范,吐字 清晰、圓潤,服飾簡潔、莊重、典雅,播音自然流暢。她參加了二十年來中國與世界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多次隨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擔任出鏡記者和主 播,出色完成了歷次的直播、現場報道任務。她的座右銘是,對自己的最大鞭策,就是對自己的最大愛護,要做一個平常人,先得有一顆平常心。
主持經歷
1984年,她在天安門城樓上現場直播國慶35周年閱兵式和焰火晚會;
她主持了《彈指一揮間》(10集)、《看今朝》(50余集)和《祖國大家庭》(50余集);
1990年,她擔任了北京亞運會開幕式大型團體操表演中文解說;
1991年,她擔任了CCTV春節聯歡晚會主持人;
1996年1月1日,《新聞聯播》首次實現直播時,各級領導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由李瑞英和羅京首先直播兩周,作為試驗和后繼者的樣板;
她創意并主持了《煙臺經濟改革紀實》和《北京開發不忘農業》新聞系列報道,均在《新聞聯播》頭條播出;
1997年,李瑞英和羅京等同志曾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對小平同志的逝世及隆重的悼念活動作直播,表情、語音把握得當,無一差錯,受到中央領導的點名表揚。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她擔任前方報道記者;在設備效果欠佳的情況下,她的現場應變能力令人敬佩;
2003年,她為CCTV新聞頻道的開播做了很多前后期工作;
2006年,她作為評委參加《挑戰主持人》CCTV新主持人選拔;
2007年,她給全國電視體育播音員主持人大會作指導;
2008年,她在春晚上領銜朗誦《溫暖2008》,深情問候遭受嚴重冰雪災害的群眾,榮獲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特等獎;
此后又參與了汶川賑災等多場重大事件的晚會;
在金融峰會期間她還積極參與前期報道,采訪了歐盟財長以及一些國家元首,為《新聞聯播》主播走出演播室進行了有益嘗試。
2014年5月28日凌晨,新聞聯播主播張宏民要與李瑞英一同退出《新聞聯播》。 人物作品
語言不是孤立的。有的人嗓子好,但在其他方面沒有積累,事實上是無法勝任播音工作的。
我只適合從事新聞主播。
外表是不可能改變的,關鍵是練內功。播音員首先要隱退自我,不要有表演欲。再有是要有自己的特點,不要一味地模仿。
人物成就2009年1月18日,李瑞英榮獲第七屆中國十大女杰榮譽稱號,播音作品獲全國一等獎、政府獎;
她勤于撰寫、翻譯播音論文,中國電視概論——《中國播音學》第36章獲教育部優秀論文獎;
從大眾傳播學看播音與主持位置等論文受到好評。
她多次參與組織播音學術研討會。由她主編的《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與主持人》,匯集了中國著名播音員、主持人撰寫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非常強的學術著作。
2010年11月5日入選央視十佳主持人(甲等)。
2010年11月12日,獲得2010年度中央電視臺名播音員、主持人。
2010年12月17日,入選央視2011年度掛歷。
人物評價 聲音從單一到豐富,趙忠祥、李瑞英、張宏民這些發聲者也走向他們人生的不同階段,兩種變化交織在一起,是國家、社會向前發展,世代交替更迭的表征。即 使不會再在同一個時刻聽到那些熟悉的聲音,他們依然會被人們記住,因為這些聲音記錄著較長時代以及我們自己的歷史,在更長遠的未來,當我們回望這段歷史, 他們還會成為我們評價歷史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