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衛國,漢族,中國當代作家,生于陜北一個世代農民家庭。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獲 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1988年發表《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并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 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由于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于創作的過程,而不在于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陜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詩意象征,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陜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里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姓 名:路遙
別 名:王衛國
職 業:作家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身 高:暫無
體 重:暫無
星 座:暫無
血 型:O型
出生地:陜西清澗
出生日期:1949年12月3日
畢業院校:延安大學 人物經歷 1949年12月3日生于陜西省清澗縣王家堡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的1957年秋,被過繼給陜西省延川縣郭家溝的大伯家。1966年在延川縣中學初中畢業,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成為延川縣中學學生組織“井岡山的負責人,也是全縣持相近觀點一派串聯起來的群眾組織“延川縣紅色造反第四野戰軍(簡稱“紅四野)的負責人。1968年延川縣落實軍代表、老干部、造反派“三結合“大聯合后,以群眾組織代表身份被結合為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2]一年后即1969年仕途受挫,作為“回鄉知青回到老家郭家溝村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并在延川縣城關公社馬家店小學當民辦教師一年。
1970年開始寫作,從辦公社大隊黑板報到縣級刊物《延川文化》、自編文藝小報《山花》、自編詩集《延安山花》,再到延安地區的《延安報》、陜西省的《陜西文藝》,一步步闖出自己的文學道路。最初從事創作是從寫詩開始的,大約在1973年前后開始轉向小說創作!秲瀯偌t旗》是路遙的第一篇小說,最初發表在《山花》第七期,又登在《陜西文藝》復刊號上。[3]路遙憑借創作才能調入延川縣政工組。1973年作為工農兵大學生入延安大學中文系。1976年畢業后在《陜西文藝》(陜西省文聯主辦的文學刊物,“文革前為《延河》,“文革復刊時更名為《陜西文藝》,“文革結束后恢復原名《延河》)編輯部工作。1970年代中期以后,發表了一些影響較大的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6年后,推出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
寫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因為已患數年的乙肝形成肝硬化腹水,1992年8月6日入住延安地區人民醫院,不久轉院至西安的西京醫院,1992年11月17日在西京醫院病逝,享年43歲。
路遙的小說多為農村題材,描寫農村和城市之間發生的人和事。作品有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1980年,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并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短篇小說《姐姐》、《風雪臘梅》等,以及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1991年,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遙文集》五卷。 人物作品
年份 | 作品名稱 | 體裁 | 備注 | 1970年車過南京橋詩歌發表于延川縣文化館主辦的油印小報《革命文化》,正式開始使用筆名“路遙,后陜西省群眾藝術館主辦的《群眾藝術》轉載了這首詩蟠龍壩歌劇與陶正合作,未刊1971年我老漢走著就想跑詩歌1971年8月13日發表于《延安通訊》,后收入陜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塞上柳詩歌1971年9月28日發表于《延安通訊》,后收入陜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1972年燈詩歌與曹谷溪合作,陜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當年“八路延安來詩歌與曹谷溪合作,陜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走進劉家峽詩歌陜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電焊工詩歌陜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第九支隊歌劇與聞頻合作,1972年8月20日作,國慶節在延川縣演出,1972年發表于《山花》文藝小報,樺樹皮書包敘事詩 1973年歌兒伴著車輪飛詩歌《陜西文藝》1973年11月(總第3期)優勝紅旗短篇小說《陜西文藝》1973年3月創刊號(總第1期)1974年紅衛兵之歌詩歌與金谷合作,《陜西文藝》1974第4期老漢一輩子愛唱歌詩歌陜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增訂版銀花燦燦散文《陜西文藝》1974年第5期1975年燈光閃閃散文《陜西文藝》1975年第1期不凍的土地散文《陜西文藝》1975年第5期1976年吳堡行散文與李知、董墨合作,《陜西文藝》1976年第1期父子倆短篇小說《陜西文藝》1976年第2期1977年難忘的24小時——追記周總理1973年在延安散文與谷溪合作,《陜西文藝》1977年第1期1978年不會作詩的人短篇小說《延河》1978年第1期1979年在新生活面前短篇小說《甘肅文藝》1979年第1期夏短篇小說《延河》1979年第10期今日毛烏素詩歌1979年5月23日發表于《山花》1980年驚心動魄的一幕中篇小說《當代》1980年第3期匆匆過客短篇小說《山花》1980年第4期青松與小紅花短篇小說《雨花》1980年第7期賣豬短篇小說《鴨綠江》1980年第9期病危中的柳青特寫《延河》1980年第6期1981年姐姐短篇小說《延河》1981年第1期月下短篇小說《上海文學》1981年第6期風雪臘梅短篇小說《鴨綠江》1981年第9期1982年人生中篇小說《收獲》1982年第6期;單行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在困難的日子里中篇小說《當代》1982年第5期痛苦短篇小說《青海湖》1982年第7期1983年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中篇小說《小說界》1983年中篇專輯柳青的遺產隨筆《延河》1983年第6期當代紀事中短篇小說集重慶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1984年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篇小說《文學家》1984年第1期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中篇小說《鐘山》1984年第5期生活詠嘆調短篇小說《長安》1984年第7期人生電影文學劇本1984年由吳天明導演、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的故事片《人生》1985年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短篇小說1985年3月31日《西安晚報》路遙小說選中短篇小說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姐姐的愛情中短篇小說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注重感情的積累創作隨筆1985年12月19日《文學報》1986年平凡的世界長篇小說,第一部《花城》1986年第6期,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12月出版1988年平凡的世界長篇小說,第二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4月出版1989年平凡的世界長篇小說,第三部《黃河》1988年第3期,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10月出版1991年在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致詞發言稿1991年3月30日在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大會的演講寫作是心靈的需要講話稿發表于《女友》雜志“91之夏文朋詩友創作筆會上早晨從中午開始創作隨筆1991年冬——1992年春發表于《女友》1992年杜鵬程:燃燒的烈火散文《延河》1992年第1期少年之夢散文《少年月刊》1992年第2期
人物成就 小說《人生》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小說《人生》改編成同名電影后,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在困難的日子里》獲《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
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矛盾文學獎。 人物評價 著名作家、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朱鴻表示,路遙的精神遺產至少有以下四點:第一,他對文學事業的那種神圣感,以整個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學;第二,他對普通人命運深刻、持久地關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孫少平等人物形象,給了社會底層特別是正處于奮斗中的青年,以永遠的感情共鳴與精神鼓勵;第四,他盡可能地挖掘、表現了每個人本身潛在的樸素而又寶貴的精神。這四點足以使一位作家永遠不朽。 “路遙是我尊敬的朋友和師長,著名作家、陜西省文聯副主席高建群如此說道。一個作家去世近二十年了,人們還在熱烈地懷念他,還在談論他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對一個作家最高的獎勵。路遙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運,已遠遠超越了文學的范疇,他給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氣與光亮,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